当杨瀚森在三个月内狂增16斤体重,一举跻身NBA中锋体重榜第八位时,谁也没想到代价来得如此迅速,开拓者训练场上,他三分线外9次出手仅命中3球,昔日柔和的手感被铁打的打铁声取代。
增重的工业级改造:每斤肌肉都是精密计算
从选秀时的114.3公斤到如今的122公斤,杨瀚森的体重变化背后是一套NBA标准的“人才精加工系统”。 开拓者团队将他的每日计划切割成五分钟模块:清晨力量训练、午后技术打磨、夜间恢复冰浴,连食材都按克称重,确保增重的16斤尽可能转化为肌肉而非脂肪。 这种工业化改造让他的肩宽、背肌线条瞬间逼近联盟顶级内线,防守半径和对抗硬度显著提升,但代价是身体需要重新适应每寸新增肌肉的发力模式。
投篮手感失灵:增肌的必然副作用?
在最新公开的训练片段中,杨瀚森先是在弧顶两次三分出手全部打铁,随后底角投篮7中3,总命中率停留在33%。
与他同组的队友里斯投篮精准,反而衬托出小杨的挣扎。 NBA历史规律显示,增肌往往伴随投篮手感的阶段性丢失,就连库里也曾经历类似阵痛。 对于依赖协调性与肌肉记忆的投篮技术而言,突然增加的体重会改变发力链条,导致出手节奏紊乱。
隐藏风险:膝盖压力与体能挑战
体重暴涨不仅影响投篮,更直接冲击运动机能。 NBA官方曾指出,球员短期内增重超过3%可能加剧膝盖负荷和受伤风险。 杨瀚森在两个月内增重8斤(约3%),虽有名师团队科学调控,但如何在高强度比赛中保持25-30分钟的续航仍是未知数。 此外,下肢承压增加后,横向移动速度和变向灵活性也可能打折。
前车之鉴:那些被增重改写的职业生涯
增重是一把双刃剑,联盟中不乏惨痛案例。 姚明为对抗奥尼尔大幅增肌后,从灵巧型中锋彻底转型为低位巨兽,却因脚部反复骨折提前退役。 阿尔德里奇增重后中投手感下滑,心脏病隐患更成致命威胁。 这些案例警示,体重数字背后需要匹配个体耐受力与技术特点的精细平衡。
短期阵痛还是长期隐患?
目前开拓者教练组并未干预杨瀚森的增重计划,反而将体重数据列为会议首行加粗项。 球队看重的是他提升对抗后护框、卡位的即时价值,但投篮效率的牺牲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仍需季前赛实战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杨瀚森的训练内容已加入协调性强化项目,如平板支撑哑铃划船、砸药球等,试图重新嫁接肌肉与手感之间的神经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