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阅读《承淡安针灸经验集》时,竟然发现了中医针灸遭遇严重阻碍的根源,居然可以追溯到清朝一位特别窝囊的皇帝——道光帝。在道光治理时期,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中国不仅割让了香港,还被迫赔款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
最初,我以为道光是一个可怜的悲情皇帝,但在《承淡安针灸经验集》中,我却发现,他原来是一个根本不靠谱的皇帝。根据书中的记载,在1822年,由于一些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清政府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由,下令永远停止太医院的针灸科目。这个决定直接影响了针灸的传承和发展,甚至在民国初期,针灸变成了民间的边缘技艺,几乎被正式医学所遗忘。
1822年是道光继位的第二年,这个时间点为什么道光会下令禁止针灸呢?《承淡安针灸经验集》虽然是一本专业书籍,但没有详细讨论历史背景。因此,我只能通过查阅其他文献来了解其中的原因。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传说道光帝禁针的起因,源自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周左宇医师,河北的中医世家出身,他的曾祖父曾做过道光的御医,并通过口耳相传讲述了这一事件。当年,传说道光在午门骑马摔倒,导致无法动弹,屁股和腿都痛得厉害。正巧当时有一位针灸师为道光治疗,他扎了一针环跳穴。针灸之后,道光帝感到一阵强烈的电流感传到脚底,身体一阵麻木,痛得受不了,认为那是刺客的企图,觉得自己遭遇了暗算。于是,愤怒的道光帝命令将那名针灸师处决,并下令从此不准再用这种针灸。
道光的反应让人难以理解,但这一事件说明了道光对针灸的恐惧和误解。太医院的医生们试图解释,但道光坚持认为,针灸给自己带来的麻木感不堪忍受,于是便下令废止了太医院的针灸科,整个朝廷开始不再使用针灸。尽管如此,民间老百姓依然在使用艾灸和艾条,而一些针灸技术,如太乙神针和雷火针,也在民间逐渐发展起来。
道光帝禁针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负面体验,还涉及当时清朝的政治背景。清朝中期,民间起义不断,特别是白莲教起义的蔓延,对清朝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乾隆晚期,白莲教起义几乎让清朝摇摇欲坠,接着嘉庆时代又发生了多次刺杀事件。道光帝在继位之前,深知民间的不满和潜在威胁,因此对任何可能影响自己安全的事物都变得异常敏感。甚至有一次,嘉庆在巡宫时差点被刺杀,这种经历让他对安全问题产生了过度的恐惧。
道光继位后,由于他深受这些事件的影响,对于个人安全极为重视,甚至将所有与安全相关的事务都严格管控。比如,他不仅禁止了民间制造枪支,还要求皇室子弟必须参加军训,学习骑射。甚至在中医领域,除了禁止针灸外,他还将太医院的药库转交给了内务府管理,从而完全掌控了药品的采购和流通,这也是《大宅门》中百草堂必须与宫中太监打交道的历史背景。
此外,专家还分析道光帝禁针的另一原因:他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针灸这种治疗方式需要患者暴露身体某些部位,这样的行为会有损皇帝的尊严与威严。道光帝对于这一点异常敏感,宁可放弃针灸这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愿让自己“失去面子”。
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因为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光帝的禁针令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从此,针灸离开了官方的医学体系,逐渐转入了民间。在承淡安深入研究针灸时,他不得不于1934年到日本考察,收集失传的资料,才得以为中国的针灸事业复兴奠定基础。
从这些历史事实来看,道光帝不仅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更是一个极度专制且愚昧的统治者。他的行为和决定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甚至给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