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旗下的小央视频发布了一段短片,首次比较公开地展示了福建舰的舰载机编成。影片里除了大家熟悉的歼-15T、歼-35,还出现了空警-600预警机,以及两款此前在阅兵中亮相的隐身无人机。最引人注意的是,央视直接点名其中一款无人机——“攻击-21”,并称它能够在福建舰上用弹射器起飞。
回顾背景:2025年9月3日阅兵时,天安门上空出现了无人机方队,其中就有编号为H65180XX、机身标有“21”的攻击-21。外界观察到机翼处有明显的缝隙,专家认为那是折叠机翼的结构痕迹,方便在航母机库内节省空间。央视在9月27日的节目中确认,攻击-21不仅是陆基类型,也具备舰载适配能力。此前还有网友在东海上拍到一架无尾、轮廓与攻击-21高度一致的飞机在福建舰甲板降落,媒体报道后这张照片被认为是对该机舰载能力的佐证。
关于福建舰的进展,海试速度明显快于预期。自2024年5月1日首航以来,到2025年9月底已经完成多轮海试。官方在9月22日公布,歼-15T、歼-35和空警-600已在舰上完成了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这说明舰上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在处理多型固定翼飞机方面已经取得实用级能力。央视的视频演示也很直观:歼-15T从弹射轨道冲出、歼-35滑行降落、空警-600在空中进行雷达扫描,整个起降链路运转流畅。按报道,攻击-21体型小、隐身性能好、容易在机库里布置,主要负责前出侦察和对高风险目标的辅助打击;在实战编成中,它可以挂载武器,与歼-35等有人战机协同,承担“无人机侦察 有人机打击”的混合战术角色。
关于攻击-21的作用定位:它并非主力有人战斗机,而是作为“忠诚僚机”和远程侦察/打击平台存在。因为尺寸较小,舰上可容纳数量更多,有利于形成梯次作战——由有人机主攻、无人机负责探测和火力覆盖,预警/电子战飞机在后方指挥。这种组合在官方和业界评论中被解读为能明显提升一艘航母的战场持续作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攻击-21曾在2015年阅兵中露面,但在2025年阅兵上再次出现并被官方命名,表明它已进入较为成熟的服役阶段。
电磁弹射系统是让攻击-21满油满弹起飞的关键。福建舰的海试从动力、电子到整机集成一步步推进:从早期的回厂调整和动力测试到后续的集成试验、雷达激活与效率评估,直到综合演练,时间线上覆盖了多轮重要节点。官方传出舰艇返厂卸设备、准备入列的消息后,国防部门也表示入列时间“不会太远”,并把进度归功于模块化建造和电磁弹射技术本土化的推进。
不只福建舰,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也在为舰载无人机做准备。四川舰自2024年12月下水后,2025年内完成了电磁弹射器的安装与主体舾装工作。舰徽上的兰姆达翼影像被外界联想到攻击-21,估计未来076型上也会大量运用这种隐身飞翼无人机,使两栖舰具备更强的远程无人打击和感知能力。按照公开描述,076型如果配备攻击-21,短时间内进行40架次以上无人机起降的运转能力并非天方夜谭。
文中还对比了美军在电磁弹射和舰载机整合方面遇到的挑战:以美军福特级航母为例,EMALS早期出现可靠性、振动、与飞机尾钩或数据链整合等问题,导致F-35C的适配和舰上部署进展迟缓,长期被媒体和审计报告诟病。文章借此指出,相比之下,中国在电磁弹射与舰载无人机融合上的进展被一些观察者认为表现出较强的推进速度与实战导向。
文章最后总结称:随着福建舰海试推进并接收多型飞机,攻击-21的舰载化将为航母编队增加新的战术选项——隐身、自动化与编队协同能力的融合,会把远程突防与饱和打击的效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攻击-21的折叠翼设计与约15吨起飞重量(文中提及)也使其特别适合在带电磁弹射的舰艇上运用,从而对未来航母作战模式产生实质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