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5后的程序员在地铁上跟同事聊天,他说,“你看现在房子、车子,真不是最重要的,搞点算力、数据,或者搞点专利,才是正经事。”同事笑了一下,没接话,车厢里有人刷着短视频,刷到一条AI换脸的段子,底下评论一片“科技还是狠的”,但没人关心背后的核心逻辑。
4月初,深圳南山区,某家初创公司凌晨还亮着灯,创始人小李一边啃着泡面,一边盯着“算力租赁”后台的数据曲线,昨晚的高峰时段,一台高性能服务器的价格能飙到平时的两倍,看到这,他突然有种莫名的满足,和2015年炒房团炒房时的那种感受有点像,但又不一样——那时候是人追着砖头跑,现在是砖头追着算力跑。
“你说,以后最值钱的到底会是什么?”小李问我。
有个段子,说以前吵房价的群里,现在全在聊AI模型,群主还在群公告里加了一条“禁止晒房产证,鼓励晒GPU算力”。这种转变,外人可能觉得好笑,但站在风口浪尖的人都知道,风向变了,钱的气味也跟着变。
6月,广州,某生物科技公司搞了场发布会,推了个新型蛋白质合成技术,现场没几个记者,反倒是几个投资人驻足问了半天,走的时候还递了名片,可能外行看不明白,觉得这玩意儿和自己没啥关系,其实背后的意义,远比一辆特斯拉或一套学区房要大得多。
我问现场一位投资人,“你们为啥看好这个?”他回我一句,“能救命的东西,迟早会贵,房子再大,生病了也没用。”这种话以前听着矫情,现在细想还真让人心里发毛。
7月,成都,某互联网公司大楼门口,保安在查进出人员,楼里某层突然断网,工程师一脸懵圈,原本以为只是普通故障,谁知是因为公司买的带宽不够,被“挤兑”了,几台服务器带宽租金暴涨,老总跑过来问,“这还能忍?”技术员说,“忍不了,得加钱。”这事放在以前,估计谁都觉得匪夷所思,现在却成了常态,带宽、算力、数据,这些看似虚无的东西,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公司的底层命脉。
“我们不是在卖空气吧?”新来的实习生问,身边的老员工摇了摇头,一脸神秘,“你以为的空气,其实是金矿。”
8月,北京中关村,某数据公司发了个公告,因数据泄露被罚了巨款,几位高管跟在市场监管局的人身后,脸色难看,有吃瓜群众说,“这钱交得冤枉”,但业内人都明白,数据的价值早就翻了几番,谁手里有独家数据,谁就能主导市场,这和五年前炒房炒地皮没啥区别,只不过现在换了个战场。
“你们这些做数据的,担心过被黑客盯上吗?”我问一位安全负责人,他苦笑,“天天担心,哪怕一丁点漏洞都可能亏掉公司半年的利润。”
9月,上海,一场AI大会人满为患,门票被黄牛炒到三千五一张,场外有人举着“收购算法源码”的小黑板,像极了十年前中关村收二手机的画风,进去后发现,讲的不是AI能帮你写作业、画画,而是底层算法怎么抢先封装,怎么圈住算力资源,怎么保住底层权限,这些东西,外行人听着玄乎,内行人却视若珍宝。
“算法会被抢光吗?”我问。
讲者说,“不会被抢光,但好算法会被抢跑。”
时间推到10月,西安,某材料公司刚拿到一笔风险投资,搞稀有金属提取技术,老板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终于不用再看房地产老板脸色了。”下面一堆点赞,评论区有人调侃,“炒房的都来炒稀有金属了,世界真是越来越离谱。”
这种场景其实并不稀奇,资本就是这样,总是追着“稀缺”跑,昨天是房子、今天是算力、明天可能就是新材料,谁都说不准。
拆开来看,房子、车子、黄金,这些东西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新的东西抢了风头,没人能保证下一个十年,“最值钱的”会不会突然变成别的——比如一组罕见基因、或者一段独有的训练数据。
有个朋友刚毕业,家里人逼着他买房,他硬是攒钱买了台高配显卡,结果不到半年,显卡价格翻倍,朋友说,“这波操作比买房还香。”家里人不理解,他也懒得解释。
回头看,2025年其实成了分水岭,人与人,城市与城市,资本与技术,所有的“价值排序”都在重新洗牌,没人再用老一套的思路看待“贵”与“值”,甚至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已经被时代甩在了身后。
有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未来最贵的东西,不是你能看到的,而是你根本想不到的。”这话听着鸡汤,细想又有点道理。
最后我问自己,这场风向的转变,真的是好事吗?有多少人能抓住机会,又有多少人被时代的浪潮冲散?没人能给出答案,只能边走边看——也许,真正的“贵重之物”,早已悄悄换了模样,只是我们还没反应过来。
这看似是个理智的选择,但惜时如金的人总是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