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朗普在英国的讲话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他的语气比过去温和许多,甚至还说了“中美关系很好”,并暗示“关税暂停期可能延长”。这和他以前高喊“加税、打贸易战”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既然如此,为什么特朗普还没有直接前往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会面呢?事实上,特朗普本人并非没有过这个打算,他也多次公开表示希望能到中国访问。但这个想法一直停留在口头上,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行动。
在不久前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法新社记者提到:特朗普称自己收到了中方的访华邀请,但由于双方在经贸和芬太尼等议题上仍存在分歧,他尚未做出最终决定。中方发言人林剑则回应说,目前没有可以提供的消息,但强调中美之间的沟通渠道是畅通的。
那么,特朗普究竟会不会真的去中国?美国媒体分析了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他的身体状况可能成为阻碍,这让远程出访存在一定难度。第二是出于政治策略考量。特朗普一直强调“赢”的形象,如果贸然访华却收效甚微,极易被解读为“妥协”。他在意“面子”的性格众所周知,如果无法拿到切实成果,这样的访问反而可能让他陷入尴尬。
不过,未来几个月的国际会议为中美领导人提供了见面的契机。例如吉隆坡的东盟峰会、韩国庆州的APEC峰会,都可能成为双方互动的平台。特朗普是否亲自前往北京,可能还会继续拖延。他或许更倾向先在第三国与中方会晤,这样既能试探中国的立场,也能减少国内舆论的压力。
然而,美方在南海、科技限制等问题上的态度并没有真正松动,中方的立场也很明确:如果只是“礼节性”的会面,而缺乏实质性的政策变化,那么对话的意义就有限。
实际上,特朗普现在面对的,是四个难以绕开的关键问题:关税、稀土供应、芯片管控和波音订单。每一项都不是轻易能解决的。即使他想通过一次访问来推动进展,也必须付出相应代价。而中国的态度一向清晰:不会以访问为交换条件,涉及核心利益的议题必须有切实成果。美国追求的是短期的政治得分,中国重视的是长期的安全与稳定,这种目标差异决定了一次访问很难改变双方的战略格局。
因此,特朗普语气的“软化”并不代表美国政策的根本转向,更像是“时间换空间”的权宜之计。关税暂停的延长,只是把问题推迟到明年上半年,为双方留出更多谈判余地。
接下来可能出现三种局面:一是关税暂停继续延长,双方在第三国会晤中达成一些有限的技术性谅解,但缺乏突破;二是美方在部分领域稍作退让,换取一些表面上的成果,适合制造舆论效果,却无太大实质意义;三是舆论波澜再起,特朗普的访华计划继续搁置,中美关系保持在“有摩擦但不失稳定”的状态。
归根到底,中美关系的关键仍在于“对等与互利”。如果美方寄望于一次访问就能解决所有难题,最终只会遭遇现实的反噬。特朗普真正的顾虑,不是去不去北京,而是能不能带回“看得见的成果”。没有成果,访问就是一场“负担”;若有成果,那么谁先让步,谁就必须付出代价。在这种博弈中,特朗普看似柔和了姿态,但骨子里的目标并未改变——他仍然执着于“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