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莫过于苏联解体。对世界来说,这是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而对生活在苏联的民众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许多新独立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俄罗斯也不例外。事实上,作为推动苏联解体的重要人物,叶利钦对此心知肚明。虽然他当时声望很高,但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他必须在经济改革上拿出成绩。
在这样的背景下,叶利钦注意到了叶戈尔·盖达尔。盖达尔出身于一个文学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知名作家,本应走上文学道路。然而,他却在大学时期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经济学,这与他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16岁时,盖达尔因为政见不同与老师发生激烈争论,这段经历让他立志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试图用新的方式拯救国家。
到80年代末,盖达尔已经在经济学领域颇有名气。叶利钦上台后,急于推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盖达尔便成为他身边的重要智囊。叶利钦执政后,决心将俄罗斯引向西方式的市场自由化,而盖达尔则是这项改革的核心人物。
在叶利钦的支持下,盖达尔推行了所谓的“休克疗法”。这种政策并非他首创,早在80年代中期,玻利维亚就曾因经济濒临崩溃而采取这一做法。当时的玻利维亚财政赤字严重、通货膨胀高企,于是通过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强行压缩市场需求,从而在短时间内抑制物价上涨,恢复经济秩序。这种手段虽然会带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倒退,但能迅速遏制恶性通胀,因此被称为“休克疗法”。
然而,这一方法并不适合90年代的俄罗斯。盖达尔对本国复杂的经济状况缺乏深入了解,却照搬西方模式进行改革。结果,紧缩政策使得大量国有资产被迅速转移到寡头手中,财富分配极度不均;与此同时,外国资本迟迟不愿进入,国内市场难以活跃。普通百姓依旧生活困苦,失业率不断攀升,整个国家的经济持续下滑。
最终,盖达尔的“休克疗法”未能拯救俄罗斯,反而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他也因改革失败而被迫下台,成为俄罗斯转型道路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