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凌晨,十多架俄罗斯无人机跨过俄乌边境进入波兰领空。虽然波兰方面很快排除了直接威胁,但总理图斯克立即申请启动《北约条约》第四条,目前该机制已经正式生效。欧洲主要领导人也在紧急磋商,讨论这次事件是否严重到需要启用第五条——即“共同防御条款”。
一向沉默的俄方随后作出回应。克里姆林宫明确表示,当晚的空袭目标是乌克兰境内的军事设施,波兰并不在打击范围内。虽然无人机存在偏航的可能,但这次有多架无人机逼近波兰的重要城市,很难完全归咎于“意外”。
事件发生后,真相显得扑朔迷离。有人提出一种可能:如果这是由第三方制造的信息差,会不会是乌克兰在背后推动?换句话说,有没有可能是泽连斯基“导演”了这场危机,把责任推给俄罗斯?
这种猜测并非无的放矢,可以从几个疑点来分析:
第一,关于无人机数量。
泽连斯基第一时间坚称有8架无人机飞向波兰,而欧洲方面给出的数字却是至少19架,两者相差甚远。
第二,残骸中的“空心”。
波兰检方表示,境内发现的无人机残骸都没有携带炸药。但如果真是俄军的“天竺葵-2型”,它们原本配备的大型战斗部装药量不小,不太可能“空载”出现。
第三,可疑的技术可能。
乌军此前在战场上击落过不少“天竺葵-2”,其中有一些机体几乎完好。若通过更换发动机,这些无人机完全可以被重新利用,再次升空。
第四,证据不足。
目前波兰方面的指控更多依赖推测:无人机飞来的方向是俄罗斯,就认定是俄方发射。但关键性的技术证据——飞行轨迹、电子信号、导航数据等——至今没有公布。
第五,动机问题。
欧洲一些声音认为,这是普京试探北约的底线。但事实上,北约早已对援乌态度降温,而普京也很清楚,如果真的触发北约条约,可能引来全面冲突,这对俄罗斯毫无战略好处。尤其是波兰作为北约东翼前哨,一旦遭遇“入侵”,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极其严重。
反观乌克兰,泽连斯基却有充分动机推动事件升级。因为在当前战场形势下,乌军兵源严重不足,甚至出现征召身体条件不佳人群的情况。如果没有北约进一步的直接介入,乌克兰的处境只会愈加艰难。制造危机、加大外部压力,可能正是乌方寄望于改变局势的一种手段。
因此,这次“无人机事件”的背后,或许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摩擦,更可能是一场复杂的博弈。究竟是意外、试探,还是另有隐情,还需要更多证据才能真正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