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鲁比奥上任美国国务卿不久,就毫不掩饰地强调:美国不能坐视中国在“不守规则”的情况下崛起,如果真这样,美国就必须出手阻止。
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发出类似言论。早在参议员时期,鲁比奥就经常把中国称作美国的主要对手,动辄渲染所谓“中国威胁”。如今官位更高,他的调门自然也更高。
他话语的核心,是要求中国必须按照西方主导的规则来发展,否则就会受到阻碍。这些所谓的规则,本质上是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包括民主制度、市场经济、制裁措施和军事力量等。鲁比奥在媒体上甚至直言,这套体系就是以“民主与自由”为名,通过制裁和军事威慑来维持。而在他眼中,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或全球发展倡议,不是合作贡献,而是“钻空子”“挑战秩序”。
但这逻辑颇为双标。美国自身崛起的历程中,并没有完全遵循前人的规则:19世纪的工业革命,美国并没有照搬荷兰的金融体系;20世纪崛起时,也没有全面继承欧洲的殖民秩序。可轮到中国,却被要求必须严格按照美国设定的轨道前进。说到底,美国担心的是新兴力量改变既有规则,动摇其霸权地位。
这种态度无疑加剧了中美关系的紧张。两国贸易额早已超过7000亿美元,在气候变化、反恐等领域也存在合作需求,但鲁比奥偏要推动零和博弈。
在台湾问题上,他的强硬尤为突出。3月20日的节目上,他重申特朗普的对台政策是“维持现状”,但国务院却在2月修改了对台关系事实清单,删除了“不支持台独”的表述,明显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加大对台军售,过去八年金额超过260亿美元,美舰更是常态化穿越台海。3月27日台湾地区举行全社会防御演习时,美国国务院还发表声明支持,实际上是在为“台独”势力撑腰。
鲁比奥的对华施压不止停留在外交辞令。他推动限制中国学生签证,尤其是涉及理工科等关键领域的。美国高校有超过27万名中国学生,是第二大留学生群体,这一政策一旦收紧,对美国高等教育本身也将带来冲击。
在经贸方面,他的立场同样强硬。中美之间的关税战不断升级:4月初中国对美商品加征关税,美国很快加码反制,税率飙升至84%。贸易战让企业叫苦不迭,双边经济关系遭遇巨大冲击。与此同时,他还在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并在G7外长会上拉拢盟友共同施压。
在亚太军事领域,鲁比奥也频频放话,声称中美竞争的核心在西太平洋,并把中国的军改说成威胁。但事实上,中国的军事建设以防御为主,而美国才是在全球扩张部署,频繁搞演习、设基地。比如他在关岛空军基地考察时,F-35战机高调亮相,明显意在展示武力。
9月23日,美日韩外长会联合声明反对中国在南海的“非法主张”,又一次将中国防御性举措歪曲成威胁。其实,真正让地区局势紧张的,是美国的全球军事存在。
鲁比奥的做法,忽略了国际局势的多极化趋势。全球治理需要改革,新兴国家需要参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等倡议,正是为国际合作提供方案。但在他眼里,却被硬生生抹黑成“作弊”。
然而,这条路线阻力不小。拉美国家对美国的攻击论调反感不已,中拉合作仍在深化;亚洲一些盟友也对美国的关税政策心存疑虑,明白跟随美国未必有利。即便鲁比奥口头上说特朗普和中国领导人关系积极,但贸易战现实已经让盟友看透。
表面上,美国仍在正常推进外交往来,比如9月他向尼泊尔和智利发去国庆贺词,但在实际层面,中美利益早已深度交织。无论是贸易、气候,还是反恐合作,都无法彻底切割。
总体来看,鲁比奥把中国的和平发展视作威胁,坚持零和思维。但世界潮流正在走向多极化,中国的崛起并不是颠覆,而是提供新的合作路径。美国若一味阻挠,不仅难以真正遏制中国,还会损害自身利益,失去更多盟友。
美国若想维持全球影响力,需要摆脱冷战思维,多考虑合作与共赢,而不是继续走阻挡与对抗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