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的一次重要访谈中,邓小平同志面对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提问,对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深刻评价: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这番话语不仅客观公正地肯定了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作用,更已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认知。
但若深入思考,这个评价或许还略显保守。历史告诉我们,若没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中国革命面临的或许不仅是摸索时间延长的问题,而是可能永远无法找到正确道路,最终被反动势力彻底扼杀。让我们通过两个关键历史时刻来印证这一点。 第一个关键节点是1927年的三大起义。面对蒋介石发动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当时革命形势异常严峻,这三次起义虽然意义重大,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南昌和广州起义后,革命力量遭受重创,许多同志或牺牲或离散,革命前景一片黯淡。即便像朱德同志这样保存了部分革命火种,在当时也看不到明确出路。 就在这至暗时刻,毛主席在井冈山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他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个看似落草为寇的决策,实则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讽刺的是,当时中央不仅没有认识到这一创举的重大意义,反而撤销了毛主席的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试想,除了毛主席,当时有谁能找到这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还是广州起义的领导者?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第二个关键转折点是中央苏区时期。毛主席领导红军取得前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蓬勃发展。然而当中央领导人到来后,剥夺了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权,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在湘江战役中,八万红军损失五万,革命事业危在旦夕。 关键时刻,毛主席挺身而出。他主动与张闻天、王稼祥等同志深入交流,最终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革命。当时党内其他领导人:张闻天、王稼祥缺乏决断力;周恩来同志虽地位崇高但不具备统帅之才;彭德怀等将领虽敢于直言却无力改变中央决策。只有毛主席具备扭转乾坤的雄才大略。 正如他后来对博古所说:你我都是做具体工作的,真正能成大事的必须最了解中国实际。历史证明,有毛主席领导,红军就胜利;没有毛主席,革命就受挫。这一判断被历史完全证实。 黄克诚同志曾精辟指出: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难时刻挽救革命,这是其他同志都无法比拟的。朱德同志晚年也感慨: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领袖,但只有毛主席真正解决了中国的问题。 回望邓小平同志的评价,我们不禁要问:若没有毛主席,中国革命真的只是需要多摸索一段时间吗?历史告诉我们,答案远非如此简单。毛主席的卓越领导,是中国革命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主要参考资料:《毛泽东的智慧之路》《历史转折中的毛泽东》《毛泽东与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