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与世长辞。这位被后世尊称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的贤臣,其离世标志着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
管仲去世后不到两年,春秋首霸齐桓公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然而这位霸主的结局却令人唏嘘:在病重期间,他的宠臣发动政变,将他囚禁并活活饿死。更悲惨的是,齐桓公死后两个多月才有人来收殓,此时尸体早已腐烂发臭。这场内乱导致齐国霸主地位一落千丈,此后十年间诸侯混战不断,直到晋文公称霸才稍见平息。 这一切的转折点,都要从管仲的离世说起。那么,这位名相为何对齐国如此重要? 管仲的仕途始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他原本辅佐齐桓公的兄长公子纠,在争夺君位时曾险些射杀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小白即位后,多亏好友鲍叔牙力保,管仲才得以活命并获重用。正是这次死里逃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臣佳话之一。 在辅佐齐桓公的几十年间,管仲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军事上建立三军制度,外交上提出尊王攘夷的战略。这些举措使齐国国力大增,最终助齐桓公登上霸主之位。而齐桓公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完全信任并放手让管仲施政。 晚年的管仲为齐国未来做了周密安排:他举荐了五位各有所长的贤臣(史称桓管五杰),确保朝堂势力平衡;又建议齐桓公远离易牙、竖刁、开方三个佞臣。可惜齐桓公晚年昏聩,最终还是重新起用了这三人。 管仲去世后,朝中再无人能制衡这三个奸臣。他们趁齐桓公病重时发动政变,拥立庶长子无亏,将齐桓公活活饿死。随后齐国陷入长达数月的内战,五位公子为争夺君位兵戈相向。虽然后来太子昭在宋国帮助下夺回君位,但齐国已元气大伤。 这场内乱带来四重恶果:一是国力严重损耗;二是尊王攘夷的威信扫地;三是错失发展良机;四是埋下长期内斗的祸根。此后四十年间,齐国陷入兄终弟及的继承乱局,直到齐桓公诸子全部离世才告结束。期间大量人才流失,最终导致田氏代齐的结局。 历史总是充满遗憾。若管仲能多活两年,或许齐国的霸业就能延续,春秋历史也将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早逝,终究让齐国的辉煌成为了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