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战争准备之路:从工业崛起到军事扩张
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早在1915年,列宁就曾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必要时可以动用武力推动世界革命。1925年,斯大林正式采纳了这一理念,并将其作为苏联的战略方针。然而,由于当时苏联工业基础薄弱,这一计划在初期进展缓慢。
到了1927年,苏联政治局决定加强军备生产,但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最初的尝试并未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进入30年代后,苏联的整个社会和经济体系都被动员起来,全力备战。斯大林将希望寄托于红军,视其为推动世界革命的关键力量。
工业与经济的军事化转型
苏联的战争经济在30年代初迅速扩张。为了提升红军的战斗力,苏联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工业设备和武器原型。为了筹集资金,苏联甚至不惜出口小麦、木材等原材料,并大幅提高国内伏特加的销量。
真正推动苏联战争准备的是1928年启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计划指导下,苏联经济实现了惊人的增长。由于担心资本主义国家的潜在入侵,苏联将大量工业设施转移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以确保战时生产的安全。
工业实力的飞跃
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工业水平仍十分落后。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引用的数据显示,俄国在一战前的钢铁年产量仅为400万吨,而1927年苏联的汽车产量甚至不足500辆。然而,到了1940年,苏联的钢铁产量飙升至1830万吨,汽车(主要是卡车)产量也达到了20万辆。
与此同时,苏联的武器和弹药产量也大幅增长。尽管铁路建设未能完全按计划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仅完成了5000公里铁路,远低于预期的1.7万公里),但通过优化现有铁路网络,苏联的铁路运输能力在1928至1940年间提升了四倍。
尽管苏联的工业实力仍不及德国、英国或美国,但它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一战时,苏联甚至无法为军队提供足够的步枪,而到了30年代末,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工生产国。
红军的扩张与改革
随着工业实力的增强,红军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1937年至1939年间,苏联废除了传统的民兵制,转而采用基干制,大幅提升了和平时期的军队规模和战备水平。1939年9月1日,苏联颁布普遍义务兵役法,进一步扩充兵源。
这些措施使红军的规模从1938年的150万人激增至1941年的500多万人。到1941年6月德国入侵时,苏联已在西部边境部署了近300万士兵,拥有20多个集团军、300个师,以及大量筑垒地域、炮兵和工程兵部队。
强大的军队,但尚未完全准备就绪
尽管红军的规模庞大,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骑兵和空降兵,但它仍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许多部队尚未完成训练,装备也不够充足。因此,当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进攻时,这支“世界上最庞大的战斗力量”仍未完全做好迎战准备。
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间实现了从工业落后国家到军事强国的转变,但战争的突然爆发仍让它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