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从后周小将起家的开国君主,虽然其皇位是通过陈桥兵变从柴氏手中夺取的,但在那个群雄逐鹿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样的权力更迭实属常态。值得称道的是,正是这位篡位者最终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为完成统一大业,赵匡胤采纳了谋士赵普提出的先南后北战略。这个精妙的计划建议先征服南方诸国,将易守难攻的北汉留作抵御辽国的屏障。在众多南方政权中,以文化昌盛著称的南唐成为了重要目标。
南唐后主李煜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堪称千古绝唱,其词作至今仍被传诵。但这位千古词帝在治国理政上却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局,即便有诸葛之才也难以挽回颓势,何况是醉心诗词的文人君主?为延缓北宋的进攻,李煜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战备,另一方面派遣能言善辩的徐铉出使汴梁,试图以外交手段化解危机。
徐铉确实不负所托,其辩才连赵普都难以招架。有趣的是,赵匡胤别出心裁地派了个不识字的官员应对。面对徐铉引经据典的长篇大论,这位官员只会唯唯诺诺地应答,让徐铉的雄辩之才如同重拳打在棉花上,完全使不上力。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外交插曲,恰似南唐对北宋政策的缩影——处处示弱却难逃被吞并的命运。
李煜的退让政策可谓极致:自降身份称臣纳贡,对北宋的备战活动视而不见,甚至拒绝名将林仁肇提出的以攻为守战略。这位将领曾建议趁宋军主力在外时突袭淮南,并愿以全家性命作保,失败后可由朝廷问罪以撇清关系。但李煜始终抱着偏安一隅的幻想,殊不知在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统一决心面前,这样的委曲求全终究是徒劳的。历史大势浩浩汤汤,最终将这个文艺君主的王国卷入了统一的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