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清朝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朝代,尤其是康熙帝的治国经历,堪称该朝代最具历史意义的一段。康熙不仅成功地奠定了清朝的基础,还通过一系列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手段,使清朝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擒鳌拜、平定三藩之乱、亲征葛尔丹等一系列举措,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有学者称他为“千古一帝”。然而,即便如此英明的君主,康熙帝也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深刻影响了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也让清朝在科技进步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康熙时期,的确有一位极为才华横溢的官员,他不仅精通兵法和天文历法,还能写诗、画画,是一位典型的博学之士。他的名字叫戴梓。1687年,戴梓成功发明了“冲天炮”,也叫“子母炮”,这是一种威力巨大、射程远的炮,犹如猛兽撕裂天际。康熙帝对这项发明极为欣赏,特地封戴梓为“威远大将军”。这项发明后来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昭莫多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一次军事上的革命。
然而,戴梓的发明却为他招来了祸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曾向康熙炫耀过他们国家发明的“冲天炮”,并自夸只有比利时人才能制造出这种技术。当时,戴梓用仅仅8天的时间就成功制造出了“冲天炮”,这一成就让南怀仁感到羞愧,心生嫉恨。于是,他开始借机报复,诬陷戴梓与“东洋”勾结。康熙帝听信了这些谗言,决定将戴梓流放到沈阳,最终戴梓在贫困潦倒中度过了他孤独的晚年。
不仅如此,戴梓还发明了一种名为“连珠火铳”的武器,这种火铳能够一次发射28颗子弹,几乎可以视为最早的“机关枪”。但遗憾的是,戴梓并没有将这种武器提供给军队,而是把它秘密藏在家中。据说,这个决定源自一个梦境。某个夜晚,戴梓梦见一位神灵警告他说,如果他将这种武器交给军队并让它广泛流传,那么他的子孙后代将会遭遇厄运。出于对这个梦的恐惧,戴梓决定将这项发明埋藏起来,而没有让它为国家所用。
这一系列的悲剧,使得戴梓这个才子未能得到应有的荣耀,他的发明也未能为中国的军事力量注入新的动力。可以想象,如果康熙帝当时能够识人善用,不被谗言所误,戴梓的发明或许能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特别是在面对列强压力时,清朝可能拥有更强大的抵抗能力。
戴梓的最终结局令人感叹。因为“冲天炮”一事与南怀仁结下怨恨,戴梓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被流放至沈阳,开始了艰苦的生活。多年间,他靠卖字画为生,度过了贫困潦倒的晚年。他曾忍受严寒与饥饿,生活异常艰难,“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直到康熙四十三年,戴梓才被赦回故乡,之后定居在铁岭。最终,他于1726年去世,享年约70岁。
关于戴梓的记载,最早的文献来自清乾嘉年间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后来,史学家们多以这本书为基础,进一步传播了戴梓的故事。然而,戴梓的后人戴遂堂在讲述这些故事时也提到,关于“连珠火铳”的描述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戴遂堂表示,这种火铳的设计非常巧妙,铳背可容纳28发子弹,铳机设计成两个互相配合的部件,扣动触发装置即可连续发射子弹。其外形也非常独特,酷似琵琶。
事实上,这种连珠火铳的设计与1650年在英格兰出现的连珠火铳有一定相似之处。虽然它在当时并未广泛流行,但至今,故宫还保存着一支康熙年间从英格兰传入的连珠火铳,这或许就是这一历史故事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