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悄然崛起:中国伙伴铺就的南亚强国之路
在巴基斯坦,你或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地农民正忙着将新鲜水果装车,通过新建的高速公路运往市场;城市居民不再为频繁断电而烦恼;深水港的货轮正忙碌地装卸集装箱......这些变化背后,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南亚国家的新面貌。
在9月4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巴B2B投资峰会上,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郑重承诺:中国公民在巴将享受总理级别的安全保障。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中巴友谊的特殊性,更折射出巴基斯坦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姿态。当时,巴基斯坦派出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企业代表团,与中国伙伴共同描绘中巴经济走廊2.0升级版的宏伟蓝图。
令人瞩目的是,就在峰会结束不到三周,巴基斯坦就与沙特阿拉伯签署了价值210亿美元的防务与投资协议,其中甚至涉及为沙特提供核保护伞的条款。这一举动让国际社会意识到,这个长期被视为印度对手的国家,正在伊斯兰世界和南亚地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令人惊叹。早在8月,巴基斯坦总理与中国外长王毅的会晤就释放出强烈信号。更令人意外的是,巴方在夏巴兹总理来华参加上合峰会前,就主动向中国企业支付了1000亿卢比(约3.5亿美元)的预付款。要知道,当时巴基斯坦外汇储备不足80亿美元,外债却高达1300亿美元。这一提前打款的举动,无疑是对中国伙伴最大的信任票。
数字会说话:自2013年中巴经济走廊启动以来,已为巴基斯坦带来254亿美元直接投资,创造23.6万个就业机会,新增电力6000兆瓦,建成高速公路510公里。这些数字背后,是普通民众生活的切实改善:旁遮普省的居民告别了每天4-6小时的停电困扰;俾路支省的果农发现,运输时间缩短了,运费降低了30%,水果损耗也大幅减少。
在第二届中巴B2B投资会议上,双方企业签署了21份价值85亿美元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合作模式从输血式援助向造血式合作的转型升级。巴基斯坦不再满足于接受援助,而是要通过合作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地缘政治版图上,巴基斯坦正展现出独特的战略智慧。虽然军力不及印度,但其核武库确保了战略威慑力。更关键的是,通过与中国建立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巴基斯坦获得了强有力的发展支撑。中国驻卡拉奇总领事杨云东表示,中国在工业化、出口贸易、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和民生等五大领域为巴基斯坦提供支持,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瓜达尔港的蜕变就是最佳例证。这个曾经的渔村,如今已成为区域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不仅服务巴基斯坦本国需求,更在连接中东、非洲的航线上占据关键位置。与此同时,巴基斯坦2.2亿人口中,60%是年轻人,快速城镇化带来巨大的基建需求。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巴基斯坦经济增长率将回升至3.5%,市场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在外交舞台上,巴基斯坦展现出令人称道的平衡艺术:既与中国保持紧密合作,又与美国洽谈F-16V战机采购,向法国引进阵风战斗机。这种多方下注的策略,为其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了更大的回旋空间。
反观印度,虽然一直以南亚老大自居,但与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等邻国关系屡现摩擦。相比之下,中巴合作模式更受周边国家青睐——不搞强权政治,只做实事项目。
或许连巴基斯坦自己都没想到,通过真诚务实的对华合作,这个常被贴上问题国家标签的国家,如今已在南亚地缘格局中站稳脚跟。它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合作范式:平等互利 务实合作=共同发展。这种不附带政治条件、着眼长远发展的合作模式,或许正是巴基斯坦能够逆袭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