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街亭之败与蜀汉的无奈抉择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战火连绵不绝。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街亭之战尤为令人扼腕。这场看似普通的战役,却成为改变北伐结局的关键转折。
公元228年,经过多年休整的蜀汉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发动北伐。起初战事顺利,魏国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继归降,曹魏朝野震动。魏明帝曹叡不得不亲赴长安督战,并派出名将张郃率军迎敌。就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做出了一个引发后世争议的决定——派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街亭地处陇山要冲,是蜀军粮道的重要屏障。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没有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将魏延或赵云,而是启用了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这个决定背后,折射出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窘境。
当时蜀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屈指可数。赵云正率领疑兵在斜谷牵制魏军,以其威名吸引曹魏主力;魏延作为中军主将,需要随时准备与魏军正面决战。街亭之战的核心任务是防御拖延,若派魏延前去,实属大材小用。
马谡到任后,不顾副将王平的劝阻,执意将部队驻扎在远离水源的山上。面对身经百战的张郃,这位纸上谈兵的将领很快败下阵来。街亭失守导致蜀军进退失据,诸葛亮精心策划的第一次攻势就此功亏一篑。
这场败仗的责任该如何划分?客观来看,诸葛亮和马谡都有责任。诸葛亮明知刘备生前评价马谡言过其实,却仍委以重任,既是出于培养新人的考虑,也反映出蜀汉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而马谡刚愎自用,不纳忠言,最终酿成大错。
街亭之战给后世留下深刻启示:再完美的战略也需要合适的执行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至今仍让人感叹用人之难与人才的重要性。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北伐的进程,更成为三国时期最令人深思的军事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