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家,被后世誉为“千古完人”,一生注重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克勤克俭,堪称世人的表率。
诸葛亮曾经有一封给后主刘禅的奏疏,谈到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他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严以律己,注重家教,谆谆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善德、明志、致远、勤学、励精、冶性。他要求儿子不要养成奢侈的生活作风,不搞特殊化,要艰苦奋斗。
诸葛亮早年无子,便把哥哥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过继为嫡子。诸葛乔入蜀后,被招为驸马,拜驸马都尉,在别人看来,象他这样有显赫家世和特殊地位的人,会留在蜀都,侍奉在皇帝左右,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诸葛亮对他却另有安排,不使他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
诸葛亮领兵屯驻汉中,部队给养要由蜀地供应,诸葛亮便让嫡子担负押运粮草和军用物资的工作。
这是一件苦差事,常年跋涉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崇山峻岭,其艰苦可想而知。但是,诸葛亮就是让嫡子在这种艰苦生活中磨练,不使他养成贪图安逸的作风。
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当时后主刘禅幼小,蜀国的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他处于这样重要的位置,要谋取大量的财富,广置田园家业,是易如反掌的,但是诸葛亮洁身自好,不贪财,不谋利,有些人不理解,他为何不为子孙后代置些家业呢?而诸葛亮却认为,留给子孙万贯家财,不如把子孙培养成才。
葛亮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一封信中,谈到自己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他担心儿子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他教育孩子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能只图眼前小利。
他在《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教子有方,只以清白遗子孙。公元269年,晋统一全国。晋朝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下令寻访汉朝的名臣子孙,赐给爵禄。那时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还在。
他推辞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林同樗枥,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牖下,实隆赐也。”这与诸葛亮三十多年前说的仍旧是相同的。子孙们继承了诸葛亮勤俭朴素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