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对四方面军干部作出评价:除了何畏之外,四方面军的干部都是好同志。经过六年的革命实践检验,他们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优秀品质。这番讲话意味深长,显示出何畏在毛泽东心中已被视为反面典型。两年后的1944年4月,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再次点名批评何畏:张国焘这个人已经无可救药,组织上曾多次挽救他,直到他叛逃时还保留着他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当时我们几乎团结了所有同志,只有张国焘、何畏、朱德崇等极少数人例外。
朱德崇这个名字如今已鲜为人知,他原是红四方面军91师师长。1939年因贪污腐化、叛变投敌,最终当上了军统华北站站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的批评显得格外严厉。那么,何畏究竟是何许人也?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竟能让毛泽东多次将其作为反面教材?
何畏1900年出生于海南岛,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洪流。他早年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积极参与反对英、荷殖民统治的斗争,因此被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回国后,他考入厦门大学深造,并在香港参加五卅运动,支援省港大罢工。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仍坚持革命信念,转赴越南加入越南共产党,协助越共抗击法国殖民者。
不久,何畏返回祖国,参加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在起义后成立的红7军中历任连长、营长等职。随着革命形势发展,他的军事生涯渐入佳境。1930年,红7军奉命转战中央苏区,整编入红3军团。1932年,党中央派何畏到四方面军工作,他先后参加了鄂豫皖反围剿、西征转战等重大战役。
1933年,四方面军在粉碎敌人三路围攻后站稳脚跟,随即进行大规模整编。原辖4个师扩编为4个军,何畏被任命为红9军军长,与王宏坤、余天云、王树声并称四大军长。当时红9军的领导班子堪称豪华:政委詹才芳、副军长兼25师师长许世友、政治部主任王新亭。此时的何畏,可谓达到了军旅生涯的巅峰。
纵观何畏的革命历程,可谓充满传奇色彩。从海南到南洋,从香港到厦门,从黄埔军校到百色起义,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无论是广州起义的枪林弹雨,还是与越南同志并肩作战,都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然而随着革命深入,他与张国焘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935年6月12日,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历史常记载李先念率领的88师与中央红军会师,却少有人提及何畏的红9军25师正是会师的先头部队。会师后,为加强统一指挥,中央军委于7月18日对部队编制进行调整。在这次调整中,何畏离开红9军,调任红军大学政委。
在随后的沙窝会议上,何畏与张国焘的分歧进一步激化。张国焘要求增补四方面军9人进入政治局,但中央只同意增补2名政治局委员、3名中央委员和3名候补委员。关键时刻,何畏坚定站在张国焘一边。据史料记载,他曾在会上对张闻天拍案怒斥,骂其是汉献帝。这种过激言行,使他与党中央的关系渐行渐远。
1937年3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贺龙严厉批评何畏乱弹琴,损害了红军威信。毛泽东虽然批评了他的错误,但也肯定了他过去的进步表现。可惜何畏未能吸取教训。1941年4月,他竟带着警卫员私自逃离延安,这一行为与张国焘的叛逃如出一辙。历史资料显示,何畏与张国焘关系密切,多次在重大问题上支持张国焘的错误主张。
关于何畏离队后的下落,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他投靠国民党,担任中统专员,解放前夕被捕处决;
其二,在中统不得志,改学农业,任金陵大学农经系讲师,渡江战役前夕投江自尽;
其三,潜回海南老家务农,后误食毒蟾蜍身亡,终年60岁。据说他在乡间人缘不错,曾义务教书,葬礼时众多村民自发送别。
无论哪种说法属实,何畏的人生结局都印证了一个深刻教训:面对批评指正,他未能及时改正错误,最终酿成个人悲剧。毛泽东曾鼓励他:何畏等同志的进步是值得欢迎的。可惜他未能真正改过自新,成为红军将领中最令人扼腕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