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6年的春天,周天子正在洛邑王宫中处理政务,突然接到侍从惊慌失措的禀报:一支来势汹汹的大军正从南面逼近都城。这支军队来者不善,一路势如破竹,竟无视周王室的威严,直抵洛水岸边才停下脚步。
听闻这个消息,周天子惊得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立即派人查探,发现领兵的竟是南方霸主楚庄王。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军压境,周天子想要召集诸侯联军已为时已晚。无奈之下,他只得派大夫王孙满携带厚礼前往楚营,试图安抚这位不速之客。
当王孙满战战兢兢地走进楚军大帐时,楚庄王的一番话让他稍稍安心。原来楚军此行是为了讨伐黄河南岸的陆浑之戎,打着勤王的旗号。然而还没等王孙满松口气,楚庄王突然话锋一转,问道:寡人听闻天子有九鼎,不知这九鼎究竟有多重?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暗藏玄机。九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楚庄王此举无异于公开挑战周天子的权威。正是这次对话,让问鼎中原这个成语流传千古。表面上是询问鼎的重量,实则是楚国向中原霸主地位发出的宣言。从这一刻起,楚国正式踏上了争霸之路。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这次问鼎竟成了楚国军事成就的巅峰。此后三百年间,尽管楚国始终位列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却再也没能培养出足以与其他诸侯国名将比肩的军事奇才。直到公元前223年亡国之际,楚国都没能出现一位真正能独当一面的统帅。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疆域最为辽阔,实力不容小觑。但令人费解的是,其他六国都涌现出赫赫有名的将领:秦国有白起、王翦;齐国有田忌、孙膑;燕国有乐毅;赵国有廉颇、李牧;魏国有吴起、庞涓;就连最弱的韩国也有暴鸢这样的名将。反观楚国,除了项燕之外,几乎找不出第二个能叫得上名字的将领。
项燕之所以青史留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有个威震天下的孙子项羽。虽然项燕曾在公元前225年击败秦将李信,为楚国赢得两年喘息之机,但面对真正的名将王翦时,他很快就败下阵来。史书对他的评价也颇为简单: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楚国军事人才凋零并非偶然,而是其特殊国情所致。这个南方大国其实非常好战,其崛起史就是一部扩张史。据统计,楚国吞并的小国超过50个。但奇怪的是,楚国史书中记载的战争,鲜少提及将领姓名,更多是楚王亲征的记录。
这源于楚国独特的军事传统。作为唯一不是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楚国最初只是偏远地区的小部落,靠武力扩张才获得承认。早期战争都由部落首领亲自指挥,后来虽然效仿中原设立了莫敖司马等军职,但实际指挥权仍牢牢掌握在楚王手中。即便设立了令尹一职,楚王也时刻提防贵族夺权。这种制度下,将领们很难有发挥空间。
更致命的是楚国贵族的内斗。随着疆域扩张,贵族集团日益壮大,楚王不得不向他们妥协,导致军权被多方分割。每次作战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将领们常常错失战机。即便出现军事天才,也难以施展才华。
楚灵王时期多次伐吴却无功而返,让他意识到权力分散的弊端。但集权改革遭到贵族强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公元前519年楚吴之战,楚军大败,吴军甚至攻入郢都,幸亏秦国和越国相助才免于亡国。此时的楚国已积重难返。
其实楚国并非没有转机。战国初期,军事家吴起来到楚国,在楚悼王支持下推行变法,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初期成效显著,楚国军力大增。但好景不长,楚悼王去世后,贵族反扑,吴起被杀,改革成果付诸东流。
后来屈原等人也曾主张变法,却始终无法突破贵族阻挠。随着这位伟大诗人投江自尽,楚国最后的改革希望也随之破灭。从问鼎中原的豪情壮志,到最终走向衰亡,楚国的历史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