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抗战:赵寿山与乏驴岭保卫战】
去年西安兵谏为请命抗日,如今我们终于站到了抗击日寇的最前线。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保家卫国为本分,凡有畏战退缩者,军法处置!——陆军第17师师长赵寿山这段铿锵有力的战前动员,拉开了娘子关战役的序幕。
关于乏驴岭地名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骑驴途经此地时,人困驴乏,在此歇脚,这座山岭因此得名。从军事角度看,这座位于娘子关正前方的山岭堪称晋东锁钥。自古就有欲取娘子关,先夺乏驴岭的说法,而与其相邻的雪花山更是娘子关防线的关键屏障,两山互为犄角,构成了一道天然防线。
赵寿山将军的军旅生涯始于1913年陕西陆军测量学校。这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将领,先后担任过冯玉祥的少校参谋、杨虎城部南阳城防司令等职。西安事变后,东北军群龙无首,25万大军被重新整编。在这支部队重组过程中,赵寿山率领的第17师脱颖而出,成为主力作战部队。
1937年7月21日,赵寿山率部在河北保定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先后在新安镇、漕河、孚河等地阻击日军。同年10月,装备精良的日军龙山师团大举进犯娘子关。这支日军不仅拥有步、骑、炮等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更配备了强大的空中支援力量,其火力之猛令人咋舌。
赵寿山麾下的第17师官兵多为陕西子弟兵。这些士兵大多是被临时征召的农家子弟,既缺乏系统训练,又无实战经验。更艰难的是,作为非嫡系部队,他们手中的武器多是老旧的汉阳造,经常出现卡壳等故障。在雪花山这样的石质山地修筑工事更是难上加难。但三秦子弟以吃苦耐劳著称,即便条件如此艰苦,官兵们依然坚守阵地。
面对严峻战局,阎锡山亲自坐镇指挥。10月6日,他在太原召开军事会议,与卫立煌、傅作义等将领及中共代表周恩来共商防御大计。最终调集五个师约十万兵力布防,赵寿山的指挥部就设在距离娘子关十公里的乏驴岭村。
值得一提的是,赵寿山是国民党将领中第一个主动请缨抗日的。他曾在庐山接受过严格军事训练,连蒋介石都称赞他抗战第一功。1937年7月12日,从庐山受训归来的赵寿山立即动员部队:弟兄们随我多年,今日共赴国难。我们陕西儿郎离乡背井,为的就是驱逐日寇,还我河山!
10月12日拂晓,日军第20师团在川岸文三郎指挥下猛攻雪花山。守军凭借重机枪和手榴弹,硬是顶住了日军两天两夜的猛攻。为扭转战局,赵寿山大胆分兵三路实施反包围。10月14日夜,日军千人突击队偷袭雪花山,却被赵部104团张桐营长率部击退。可惜102团团长张世俊擅自行动,导致防线出现漏洞,最终雪花山失守。
退守乏驴岭后,十七师官兵继续顽强抵抗。日军飞机大炮将山头整整削低了一尺多,但守军仍死战不退。最终因伤亡过大,赵寿山率残部2700余人撤至二线。此战之惨烈,令时任第二战区副司令的黄绍竑感叹:赵寿山是华北战场上真正的抗日名将!
战后,赵寿山又指挥了高平关伏击战、郑州收复战等著名战役。但这位爱国将领对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政策日益不满。早在九一八事变时,他就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西安事变中,他果断解除蒋系武装,为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立下大功。
1935年秘密访问延安的经历,让赵寿山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会谈,使他逐渐认清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最终,这位爱国将领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
1944年出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后,赵寿山于1947年毅然投奔解放区。1965年,这位抗日名将在北京逝世。他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抗战传奇,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