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已经告老还乡多年的开国功臣李善长,突然被朱元璋从家中拖出处死。当时朝廷公布的罪名是明知谋反不举报,首鼠两端怀二心,这个案子牵连甚广,成为洪武年间又一桩大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起案件中,李善长并非主谋,真正的主谋是早已伏诛十余年的胡惟庸。李善长获罪的真正原因,是他当年知晓胡惟庸谋反却未及时揭发,最终以胡党的罪名被处决。
案件发生后的第二年,大臣王国用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以李善长当时的显赫地位,怎么可能屈居小辈胡惟庸之下?除非他自己想造反,否则帮别人谋反对他有什么好处?这番话说得在情在理。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对此竟未加责罚,等于默认了这个说法。
其实朱元璋心知肚明,李善长根本不可能是胡惟庸的党羽。他处死李善长,另有隐情。《明史·李善长传》中记载了一条关键线索:有人举报说,大将蓝玉北伐时在捕鱼儿海俘获了胡惟庸当年派往北元的使者封绩,而李善长知情不报。
这件事的严重性不在于隐瞒不报本身,而在于李善长和蓝玉这两个重量级人物建立了直接联系,并且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默契。一个是开国文臣之首、淮西集团领袖,一个是当朝第一猛将、手握重兵,两人私下往来,怎能不让朱元璋寝食难安?
要知道,李善长若只是和胡惟庸这样的文官勾结,其实难成气候。但若与蓝玉这样的武将联手,一文一武相互配合,威胁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更让朱元璋警觉的是,《明史》还记载李善长曾向汤和借兵三百人修宅子的前科。虽然汤和老实上报,但谁能保证他不会向蓝玉借兵?朱元璋又怎会相信借兵真的只是为了修宅子?
综合来看,李善长之死,很可能是因为他与蓝玉过从甚密的关系暴露,加上此前借兵的不良记录,彻底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这位开国皇帝对权臣勾结向来零容忍,更何况是文武重臣的暗中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