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正值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怀着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这场被后世称为祁山之战的军事行动,原本计划周密,却在关键时刻因马谡违背军令、擅自改变作战部署而导致街亭失守,最终蜀军不得不全线撤退。战后,诸葛亮为严肃军纪,不得不下令处决马谡及其副将张休、李盛等人。行刑之日,诸葛亮亲临刑场,望着这位曾经最器重的年轻将领,不禁泪如雨下。马谡之死对诸葛亮打击极大,不仅因为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更因为这次失败让北伐大业功亏一篑。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杨颙,同样是一位让诸葛亮痛惜不已的贤才。当杨颙去世时,诸葛亮悲痛欲绝,连续三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足见其哀痛之深。
一
杨颙,字子昭,出身于荆州襄阳郡(今湖北襄阳市)的名门望族。据《襄阳记》记载,杨氏家族世代居住在沔水河畔的徊湖地区,其中杨颙与同族兄弟杨仪比邻而居——杨颙居于下徊村,杨仪则住在上徊村,两地相距不过数里。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年轻的杨颙便投奔了刘备。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之邀入蜀,杨颙随军西行。当年岁末,刘备与刘璋反目,爆发了历时三年的益州争夺战。在这场战役中,杨颙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多次为刘备出谋划策。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终于攻克成都,全据益州。论功行赏时,刘备特别看重杨颙的才能,任命他为巴郡太守。要知道,巴郡地处益州东部,是连接荆州与益州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一任命不仅显示了杨颙在刘备集团中的特殊地位,更表明其才能堪与法正、张飞、赵云等重臣比肩。在任期间,杨颙励精图治,使巴郡成为蜀汉重要的兵源和粮饷供给地。
二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同年为报关羽之仇,刘备亲率大军东征孙吴。然而在夷陵之战中,蜀军惨败于陆逊之手。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刘禅继位,改元建兴。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总揽朝政,他立即提拔杨颙为丞相主簿。这个职位相当于丞相府的首席秘书,负责处理军政要务。历史上,杨修等人就曾担任曹操的丞相主簿,足见其重要性。
诸葛亮事必躬亲,常常亲自批阅文书到深夜时分。杨颙见状,直言进谏道:治国之道,贵在明分。古人云:'坐而论道者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者谓之士大夫。'昔日邴吉见道旁死人不问,见牛喘而忧;陈平不言钱谷之事,云自有主者。此皆明其分也。今明公为治,乃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这番劝谏切中要害,指出作为丞相应当抓大放小,不必事事亲力亲为。诸葛亮听后深受触动,郑重向杨颙致谢。此后,诸葛亮调整了工作方式,将更多精力放在战略决策上。
三
由于才能出众,杨颙很快又被擢升为东曹属,主管官员的举荐选拔工作。在这个关键岗位上,杨颙秉公办事,为蜀汉选拔了大量人才。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驻军汉中,积极筹备第一次北伐。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杨颙却突然病逝。噩耗传来,诸葛亮悲痛欲绝。据《诸葛亮集》记载,诸葛亮为此哭泣三日,并亲自为杨颙撰写祭文。在祭奠仪式上,诸葛亮对左右感叹道:杨颙之死,如失吾一臂。足见其对杨颙的倚重与痛惜。杨颙的英年早逝,不仅是蜀汉政权的重大损失,也让诸葛亮失去了一位能够直言进谏的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