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末民初出国的留学生,为何大部分最终都选择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
创始人
2025-10-07 05:31:55
0

清末民初留学潮:十万学子的归国选择(1870-1920年代)

一、优厚待遇与仕途前景的双重吸引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动荡年代,尽管清王朝摇摇欲坠,民国初建百废待兴,中国仍向欧美日本派出了约十万留学生。令人惊讶的是,1937年《清华同学录》显示,这些留学生中98%都选择回国效力。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因素。

当时归国留学生享受的待遇远超国外:许多人在毕业前就收到政府高官聘书或名校教职邀请。以严复为例,这位后来翻译《天演论》的启蒙先驱,1879年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返国后,立即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教习,随后历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等要职,实现了从留学生到社会精英的华丽转身。

北洋海军名将刘步蟾的仕途更富戏剧性。1872年还只是训练舰长的他,经过两次赴欧留学考察,归国后从都司(正四品)一路升至游击(从三品),成为北洋舰队核心将领。清政府创新的留学-考试-授官制度,在科举制衰亡之际为知识分子开辟了新出路。1916年统计显示,北京归国留学生中仍有61.8%进入政界,延续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

二、异国歧视激发的家国情怀

在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普遍遭遇着严峻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冲突。自1872年首批留美幼童起,那条象征清国子民的辫子就成为被嘲笑的焦点。在欧美日各国,猪尾巴的蔑称和猪尾奴的侮辱如影随形。

即便民国后剪去辫子,歧视仍未消除。梁实秋与闻一多在美留学时,当地学生发表诗歌将中国人比作面无表情的狮身人面像,引发两位未来文豪的愤慨反击。更现实的是住房歧视,留学生胡宣明寻租时屡遭不招待中国人的拒绝。这些遭遇不断刺痛着学子的民族自尊,强化了他们对故土的思念。

三、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超越现实考量,更深层的动力源自留学生们救国图存的使命感。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火种。从海军建设到教育革新,从思想启蒙到工业发展,归国学子在各个领域成为变革的中坚力量。

这种选择背后,是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传承。即便面对国内动荡的环境,他们仍愿放弃海外相对优越的条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正是这份情怀,让十万留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最终都踏上了归航的轮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阵是古代战场上军队阵形的布置方式,它不仅可以用于进攻,也常用于防守或驻扎。根据敌人的行动、地形和天气...
以色列选美小姐台上瞪巴勒斯坦小...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ID:wevideo) 11月10日,以色列选美小姐希拉兹在比赛中疑似白了巴勒...
原创 直... 北洋军阀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分为直系和皖系,尽管这种划分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并没有明确的阵营划分。实际上...
“尊重沈伯洋成为‘台独烈士’的... 北平锋 11月11日,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评论文章《沈伯洋处境,台独路线缩影》指出,“身为中华民族的...
力量钻石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力量钻石(301071)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真·三国无双:起源》大型DL... 快科技11月12日消息,光荣特库摩宣布,战术动作游戏《真·三国无双 起源》大型DLC“梦幻四英杰”今...
原创 刘... 刘备虽然被后世称为仁君,但他一生中也有过一些鲜为人知的算计与疑虑。尤其在临终时,他将心腹大将赵云召至...
原创 最... 民国时候,中央政府看着是统一了全国,其实地方上还是军阀各自为政。有这么一位军阀,让蒋介石头疼了十几年...
原创 历... 假作真时真亦假,当历史与小说交织在一起时,往往小说中的人物更显立体和生动,常让人误以为这些人物在历史...
巴基斯坦遭遇重大挑衅,宣布进入... 文/三玄 不到24小时,印巴接连传来巨响,南亚上空再次被战争阴云笼罩。 先是印度新德里红堡发生汽车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