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在攻灭北宋后,并没有直接统治中原地区,而是先后扶持了张邦昌和刘豫作为傀儡皇帝来管理这片土地。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金国不亲自接管中原?如果要立傀儡皇帝,为什么不选择被俘虏的宋钦宗赵桓呢?这样不是更能削弱宋徽宗一系的合法性吗?
实际上,金国采取这种间接统治策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直接统治风险太大。当时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少数民族政权,缺乏管理庞大汉族地区的经验。中原汉人对异族统治向来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如果金国直接统治,势必会引发大规模的反抗。而通过扶植一个汉人傀儡政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民族矛盾,减少统治阻力。
第二,金国需要时间消化战果。在短时间内接连灭亡辽和北宋两个东亚强国后,金国的统治体系已经不堪重负。他们必须优先巩固东北老巢和原辽国故地的统治,暂时无力全面控制中原。如果贸然将有限兵力分散到广阔的中原地区,一旦爆发民变,金军将陷入被动。
基于这些考虑,金国需要一个合适的代理人来代管中原。这个代理人必须满足两个关键条件:首先,他在中原的根基不能太深,否则可能摆脱金国控制(比如伪齐的军队就是自行招募的,根基太强的统治者可能调转枪口对抗金国);其次,他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完全依赖金国支持,失去金国支持就会一无所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金国的绝对服从。
值得注意的是,金国从未打算让刘豫长期统治。一旦内部巩固完成,中原迟早要由金国直接管辖。这从后来金国废黜刘豫就能看出端倪。
至于为什么不立宋钦宗赵桓,这涉及到更复杂的考量。虽然立赵桓确实能打击赵构的合法性,但风险更大:
其一,赵桓作为前朝正统皇帝,在中原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如果让他复位,很可能迅速积聚力量。而金国又无法在中原驻守重兵(以免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局面很容易失控。
其二,赵桓是金国用来牵制赵构的重要筹码。作为潜在威胁,他比实际掌权更有价值。当时金国对南宋采取的是又打又拉的策略,在军事施压的同时也在寻求和谈可能。如果真让赵桓即位,反而会彻底激怒赵构,断绝和谈可能。南宋朝野都明白傀儡皇帝只是摆设,在国家存亡面前,所谓的正统性根本不值一提。
因此,除非金国统治者集体失智,否则绝不会做出立赵桓为帝这种愚蠢决定。这种策略既考虑了当时的统治能力局限,又兼顾了对南宋的长期博弈,展现出金国高层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