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间不足30平方米的老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占据大半空间的大土炕,炕边的旧木柜油漆早已斑驳,几把藤椅的编织纹路间积满了岁月的痕迹。环顾四周,竟连一件家用电器都找不到——这就是特等战斗英雄高如意在河北行唐县上碑镇西北街留下的最后居所。
说起高如意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翻开历史画卷,这位英雄曾在渡江战役中创下壮举:他率领突击队率先突破长江天险,成为名副其实的渡江第一人。1946年参军的高如意,从普通战士一路成长为班长、排长,最终担任代理连长,用热血书写了十年戎马生涯。
在枪林弹雨中,高如意先后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两场重大战役。他的军装上曾缀满13枚闪亮的军功章,每一枚都镌刻着不朽的战功。但最令他刻骨铭心的,还是1949年那个春夜的渡江之战。
那是1949年4月21日的深夜,时任十六军一三六团七连五班班长的高如意,带领6名勇士驾着海州号木船劈波斩浪。在敌军密集的火力网中,他们奇迹般地第一个抵达南岸。这场壮举让海州号永载史册成为渡江第一船,高如意也因此获得渡江第一人的殊荣。
这份荣耀在1950年达到顶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大会上,高如意被授予全国特等战斗英雄称号。面对掌声与鲜花,这位铁血汉子却平静地说:荣誉背后,是永远取不出的弹片。原来渡江时他左臂中弹,直到1968年才取出残留的弹片。
令人敬佩的是,1955年从朝鲜战场归来后,高如意婉拒了组织的照顾,毅然回到家乡当起普通农民。五十余载春秋,他守着田间地头,将战功勋章深锁箱底。那个落满灰尘的老木箱里,珍藏着13枚军功章、周总理的亲笔签名和泛黄的战地照片,这些成了老人最珍贵的秘密。
跟了他一辈子,没享过什么福。老伴的感慨道出了英雄的平凡。2007年1月26日,88岁的高如意安详离世。出殡那天,街道两旁站满送行的乡亲。队伍最前方,老部队敬献的花圈挽联在风中轻扬:渡江第一人高如意,永垂不朽!这十四个烫金大字,正是对英雄一生最好的注解。
下一篇:新华每日播报|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