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权为何在短短29年内就被司马家族取代?从曹丕的一系列操作中就能找到答案。
曹操刚去世时,曹丕对继承魏王之位表现得极为迫切。当时汉献帝的正式诏书还没下达,仅仅得到母亲卞夫人的首肯,曹丕就迫不及待地坐上王位。这个位置是他与曹植多年争斗才得来的,自然格外重视。刚继位不久,曹丕就迅速铲除了曹植的左膀右臂——丁仪、丁廙两兄弟,彻底断绝弟弟东山再起的可能。听闻此事,曹彰立即带兵返回长安,当面质问贾逵关于父亲印绶兵符的下落。面对兄长这种近乎谋反的举动,曹丕表面上按兵不动,但一个月后曹彰就在洛阳府中突然暴毙。
曹彰去世时年仅35岁,而曹操的子嗣似乎都难逃短命的厄运:曹丕不到40岁离世,曹植刚满40岁就去世,神童曹冲更是13岁便夭折。这种集体早逝现象,除了可能的家族遗传病因素外,也与曹操多疑性格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无关系。兄弟们的相继离世,导致曹魏皇室缺乏强有力的宗室力量,地方政权完全依赖文官和宿将维持。
曹丕不仅对兄弟狠心,对继承人的培养也严重失职。他最初属意曹礼而非曹叡,迟迟不立太子。直到郭皇后始终未能生育,曹叡过继给她后,才勉强给曹叡配备了几位文学老师和属官。直到临终前,曹丕才匆忙立曹叡为太子。由于长期不被重视,曹叡根本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底,那些临时安排的辅佐官员也缺乏必要的培养。即位后的曹叡只能继续依赖父亲留下的旧臣,这给了司马氏和曹真集团可乘之机,让他们得以积累雄厚的政治资本。
更糟糕的是,曹叡在继承人问题上重蹈父亲覆辙。他在生命最后一天才立8岁的曹芳为嗣,指定的两位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都是在明帝朝就已权倾朝野的重臣。结果曹芳先后成为曹爽和司马懿的傀儡,曹叡等于是亲手将政权拱手让人。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的崛起轨迹极具戏剧性。曹操时期他不过是个丞相主簿,曹丕上位后却获得火箭式提拔,三年内就从普通秘书跃升为副宰相。曹叡继位后,或许是为了制衡曹真、曹休等宗室将领,有意培养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多次派他领兵出征,这反而激发了司马懿的军事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