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当时他或许从未想过,这场战争会在短短两年多后就让他不得不开始考虑退路。到了1948年底,尽管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尚未完全结束,但国民党的败局已定。面对无法与共产党和谈的现实,蒋介石开始认真考虑撤退的目的地。在他的备选方案中,重庆、海南和台湾成为三个主要选择,但究竟该选哪一个,他当时还举棋不定。
西南地区的重庆曾是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地势险要,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让蒋介石颇为心动。他设想,若能退守重庆,就能依托这里的天然屏障阻挡解放军的进攻,为自己争取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时间。如果时机成熟,甚至可能发动反攻。 然而,重庆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这成为其致命弱点。一旦被围困,将难以获得外援,特别是来自美国的支持。更让蒋介石担忧的是,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官兵士气低落,而解放军却士气高昂,作战勇猛。即便占据地利,他也无法确保能够守住重庆。 相比之下,海南岛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便于接收外援。但这个岛屿距离大陆太近,缺乏天然屏障;面积狭小,人口稀少且教育水平低下;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这些明显的缺陷让海南很快就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在重庆和台湾之间,蒋介石个人更倾向于选择重庆。这不仅因为重庆曾是抗战陪都,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相对发达,更因为这里承载着他的辉煌记忆。当年他在这里指挥千军万马抗击日军并取得胜利,对重庆有着特殊感情。此外,他在重庆经营多年,对当地情况熟悉,更有利于掌控局势。 有趣的是,不仅蒋介石犹豫不决,国民党高层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严重分歧。最终促使蒋介石选择台湾的关键人物,竟是一位名叫张其昀的学者。这位既非政客也非军人的学者,为何能对如此重大的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呢? 张其昀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地理历史学家。他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指出退守西南的诸多弊端,同时详细阐述了台湾的有利条件。他的专业分析让蒋介石豁然开朗。 首先,台湾海峡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当时解放军缺乏海军和空军力量,难以实施跨海作战,这为国民党提供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其次,台湾气候宜人,耕地广阔,物产丰富,能够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再者,台湾海峡是重要航道,毗邻美国远东防线,便于获得美援。万一局势恶化,还可退往邻近的菲律宾。 张其昀的专业分析让蒋介石看到了台湾的三大优势。实际上,蒋介石还看中了一个更深层的原因:由于海峡阻隔,台湾受大陆和共产党影响较小,更便于国民党实施统治。 颇具远见的是,早在三大战役爆发前,蒋介石就派孙立人赴台训练新军。这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后来在防守金门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国民党顺利撤退台湾立下大功。 历史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当时选择退守重庆,结果可能大不相同。毕竟,连西藏这样的天险都被解放军攻克,四川盆地更无险可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张其昀,后来担任过教育部长,为当地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