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同志是我国人民敬爱的开国元勋。虽然他没有亲生子女,但他把全部关爱都倾注在了侄子侄女身上。他不仅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导,为后辈树立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在评定军衔过程中,一向公正严明的彭德怀元帅,却因为自己侄子彭启超的军衔问题动了怒。当时彭启超已在革命队伍中历练多年,1946年就参加了革命,经历过延安保卫战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深造。按照他的资历和战功,理应被授予上尉军衔。
时任院长的陈赓大将考虑到彭启超确实符合上尉的评定标准,便将其列入上尉名单。然而彭德怀得知后,立即找到陈赓,坚持要求将侄子的军衔降为中尉。这个决定让陈赓既困惑又为彭启超感到不平,但彭德怀的态度十分坚决。
当时彭启超并不知情。当他看到最终公布的中尉名单上有自己名字时,内心充满委屈。一次借出差机会,他特意到北京找伯父理论。见面时,彭德怀高兴地招呼:你这小子,来北京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彭启超解释是来送材料,顺便看望长辈。彭德怀一眼看穿他的心思:学院那么多人,怎么偏偏派你来?我看你是假公济私吧?
谈话间,彭德怀主动问起军衔评定的事。彭启超终于忍不住吐露心声:和我同期参军的战友都评了上尉,我上学前就是副连长,凭什么只给中尉?当得知降衔是伯父的主意时,他震惊不已。彭德怀语重心长地解释:正因为你是我侄子,更要严格要求。别人会以为你是靠关系才当上尉的。彭启超激动地反驳:您考虑过这会影响我的前途吗?想过牺牲的叔叔吗?说完愤然离去。
第二天临行前,妹妹彭钢送来伯父的信和围巾。信中写道:作为彭家人,要永远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老实人可能一时吃亏,但长远看绝不会吃亏...读着这封充满深情的家书,彭启超潸然泪下,终于理解了伯父的良苦用心。
彭德怀对侄子的关心不仅体现在这件事上。实行薪金制后,他担心年轻人乱花钱,就安排彭启超每月从工资中拿出20元资助妹妹,实际上是在帮他存钱。后来又悄悄嘱咐侄女把这笔钱存起来,等彭启超需要时再还给他。
1958年彭启超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工作。庐山会议后,受伯父影响被调往武汉,在食品公司从事基层工作。在那里,他与幼儿园医生刘庆云结为连理。文革期间虽然历经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信念,最终得以重返部队。这段经历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