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深夜,宋太祖赵匡胤在寝宫召见弟弟赵光义对饮。据史料记载,当晚兄弟二人把酒言欢后同宿宫中。令人意外的是,次日黎明时分,正值壮年的赵匡胤竟突然离世。短短两日后的十月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便登基称帝,史称宋太宗。新帝即位后不久,割据一方的陈洪进、钱俶等地方势力纷纷归顺朝廷,献上辖地。 倘若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来到北宋都城汴梁,漫步在繁华的街市上,时常能听到食客们豪爽地点单:小二,切二斤肉来!有趣的是,虽然食客并未说明要什么肉,但店小二总能心领神会,不一会儿就端上热气腾腾的肉盘。那么,宋朝人最常点的这二斤肉究竟是什么肉呢? 答案就是当时广受欢迎的牛肉。在《水浒传》这部描写宋代市井生活的经典作品中,梁山好汉们对酒肉情有独钟,尤其偏爱牛肉。书中记载,连性格暴躁的李逵都曾因吃不到牛肉而大动肝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书中第三十七回记载,李逵与宋江、戴宗三人在酒馆畅饮。酒过三巡,李逵突然嚷着要吃牛肉助兴。谁知店小二不识趣地回禀:小店只备有羊肉,没有牛肉。这番话顿时惹恼了向来厌恶羊肉腥膻的李逵,只见他怒发冲冠,抄起拳头就要教训店小二,幸亏宋江及时劝阻才避免了一场冲突。 另一位梁山好汉林冲也是牛肉的忠实拥趸。小说第十回描述,林冲雪夜上梁山途中饥寒交迫,恰遇一家乡村酒肆。他先要了二两烧酒暖身,又询问下酒菜。虽然地处偏僻,但酒保报出的菜色却相当丰富:生熟牛肉、肥鹅、嫩鸡等应有尽有。林冲当即拍板:先切二斤熟牛肉来!只见店家用青花大瓷盘盛着厚切的酱牛肉,旁边配着几样时令小菜,再佐以滚烫的烧酒,在风雪交加的寒夜里显得格外诱人。 更令人称奇的是,连出家为僧的鲁智深也对肉食念念不忘。这位原为提辖官的花和尚因仗义杀人被迫出家,却始终难改荤腥之好。在第四回中,鲁智深因僧人装扮屡遭酒家拒卖酒肉。后来他假称行脚僧,才在一家村野小店讨到碗酒。正觉寡淡时,突然嗅到阵阵肉香,循味发现店家正在炖煮狗肉。盛怒之下,他质问店家为何藏肉不卖,店家支吾解释是顾及僧人戒律。最终,这位不守清规的和尚硬是吃掉了半锅香喷喷的狗肉。 透过这些生动的文学描写,我们可以窥见宋代饮食文化的繁荣景象。在众多肉食中,牛肉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百姓最爱?首先,价格因素至关重要。由于辽国控制着北方草原,中原羊肉供应紧张,价格居高不下,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相比之下,牛肉价格更为亲民。其次,口感也是重要原因。虽然当时已有饲养,但猪肉烹饪技术尚未普及(直到苏轼创制东坡肉才有所改观),而牛肉的劲道口感更符合宋人的饮食偏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耕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宋朝曾颁布五十余道禁令限制宰杀。但民间对牛肉的喜爱依然难以遏制,这种禁而不止的现象恰恰反映了当时饮食文化的勃勃生机。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发展创新。许多昔日仅供宫廷享用的珍馐美味,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便不善烹饪,现代人也能在街头巷尾的餐馆里,以实惠的价格品尝到各式传统佳肴,这或许正是美食文化传承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