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统治时期,一场震撼天下的农民暴动从大泽乡爆发。这场由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如同惊雷般撼动了秦王朝的根基,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开端。但令人唏嘘的是,就在起义取得初步胜利后,陈胜却亲手除掉了自己的革命战友吴广。 这个充满戏剧性的转折在当时引起巨大震动,也成为后世史家反复探讨的话题。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不仅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更深入剖析了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当时正值初春时节,中原大地本该春意盎然,但秦朝的暴政却让百姓生活在寒冬般的恐惧中。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两个普通的农民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点燃了反抗的烽火。这场起义就像春雷惊蛰,预示着暴政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起义初期,陈胜和吴广同甘共苦,共同面对起义的艰难险阻。当起义军取得阶段性胜利后,陈胜被拥立为张楚王,吴广则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然而随着权力不断扩大,陈胜的心态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位昔日的农民领袖逐渐变得骄傲自大,性格也越发多疑残暴。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乡亲、朋友,都明显感受到他的变化。陈胜开始疑神疑鬼,整日担心有人要夺取他的王位。在这种扭曲心理的驱使下,他开始清洗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哪怕这些人曾是他最亲密的战友。 吴广在起义军中享有极高声望,他不仅作战勇猛,更以智慧过人著称,深受将士爱戴。但在陈胜眼中,这些优点反而成了潜在威胁。他担心吴广的威望会超过自己,动摇他的统治根基。 最终,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陈胜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除掉吴广。据《史记》记载,表面上看是部将田臧发动叛乱杀害了吴广,陈胜调查后处死了田臧。但司马迁对这个说法持怀疑态度。 这位伟大的史家指出,即便田臧确有谋反之意,陈胜完全可以先将其拘押审问。况且田臧与陈胜并无直接利益冲突,没有杀害吴广的动机。因此司马迁推断,这背后必定另有隐情。 通过深入分析,司马迁揭示了陈胜杀害吴广的深层原因: 首先,出身贫寒的陈胜在获得权力后迅速膨胀,变得刚愎自用,以为可以肆意妄为。其次,掌权后的陈胜猜忌心日益加重,对身边将领处处提防。最重要的是,作为起义的另一位领袖,吴广的崇高威望让陈胜感到威胁,最终动了杀机。这一事件造成起义军内部分裂,严重挫伤了士气。此后起义军节节败退,最终走向失败。司马迁对此评价道:陈胜虽得天下响应,却不懂以仁义治军,反而用欺诈暴力维持统治,这正是他失败的关键。杀害吴广的举动,正是他丧失仁义之心的明证。这段历史警示后人:若不能正确处理权力与欲望的关系,终将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