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19年7月25日,莫斯科传来一则让中国举国振奋的消息,苏俄外交官加拉罕代表政府发布《对华宣言》,白纸黑字承诺“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无偿归还被抢占的全部领土”。
彼时的中国,刚在一战后遭遇“巴黎和会”的外交惨败,面对列强环伺的困局,这份宣言像一道光,让无数人期待着外东北、外西北的150万平方公里土地能重回祖国怀抱。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看似坚定的承诺,最终却成了未兑现的“空头支票”,苏联最终并未执行,这是怎么回事?
列宁
欢喜变失望
1919年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的乱局中。北洋政府控制北京,南方有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各地军阀拥兵自重,连统一的外交立场都难以形成。
就在这时,加拉罕宣言通过电报传到中国,北京《晨报》第一时间全文转载,标题用醒目的黑体字写着“苏俄愿归还我国失地,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街头巷尾,百姓争相传阅报纸,孙中山也专门致电列宁,称赞苏俄是“中国真正的朋友”,期待两国携手反帝。
可这份热闹没持续多久,中国民众就发现不对劲,苏俄除了反复提及“废除特权”,对“归还领土”始终避而不谈。
北洋政府派外交官交涉,得到的回应却是“领土问题需待两国正式建交后再议”。
从沸腾的期待到冰冷的拖延,这份宣言的“含金量”,渐渐变得模糊起来。
而这一切的根源,还要从沙俄当年如何抢占中国领土说起。
150万领土
19世纪中叶,清政府内忧外患,沙俄趁机用武力威胁加条约欺诈,一步步吞噬中国北方领土。
1858年,沙俄以“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幌子,逼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一口气夺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外东北”的核心区域,这里有肥沃的三江平原,还有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条约签订后,沙俄军队立刻进驻海兰泡,1900年,他们更是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将当地数千中国居民驱赶到黑龙江中,仅有少数人侥幸逃生。
两年后,沙俄又趁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政府签下《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收入囊中,其中就包括战略要地海参崴。
沙俄将海参崴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随后在这里修建军港,移民实边,彻底切断了中国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后来,沙俄又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伊犁条约》,抢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4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也就是如今的中亚部分地区。
这些土地上,不仅有丰富的煤矿、金矿,还有世代居住的中国边民,沙俄占领后,强制边民改学俄语、改信东正教,试图抹去中国文化的痕迹。
这些承载着中国民众血泪的土地,后来被沙俄打造成自身的战略要地和资源基地,这也苏联拒绝归还埋下了伏笔。
苏联的4次“变脸”藏不住
很多人不知道,加拉罕宣言一共有3个版本。
1919年的第一版宣言,苏联态度极为坚决,废除1858年以来沙俄与中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无偿归还中东铁路,放弃庚子赔款。
可到了第二版宣言就把“无偿归还中东铁路”改成了“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第三版宣言更直接,干脆删除了“归还铁路”的表述,只模糊地提了一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则”。
1924年,中苏终于签订协议,北洋政府本以为能推动领土问题解决,结果协定里只提了“苏联放弃领事裁判权、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对150万平方公里失地半个字没提。
北洋政府提出异议,加拉罕却以“那些条约是沙俄签订的,与苏俄无关”为由搪塞过去,简直是无耻至极。
更让人心寒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1921年,苏联红军以“平定叛乱”为名进驻外蒙古,扶持傀儡政权,彻底切断了外蒙古与中国的联系。
1945年,苏联又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英美达成秘密协议,以“承认外蒙古独立”为条件,才同意出兵中国东北打击日本关东军。
最终,国民党政府被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此脱离中国版图。
在文化掠夺方面,苏联和八国联军也没有什么区别。
1900年沙俄军队洗劫沈阳故宫时,抢走了包括清朝皇室玉器、书画在内的数万件文物;
1909年,沙俄探险家科兹洛夫率领探险队,对宁夏黑水城进行疯狂盗掘,将西夏时期的孤本文献全部运走,如今这些文物藏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中国学者研究西夏史,还要向俄方申请借阅。
对于这些被掠夺的文化遗产,苏联始终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拒绝归还。
从文字承诺到实际行动,苏联的一次次“变脸”,彻底撕碎了加拉罕宣言的“善意”面具。而这背后,是大国实力变化带来的立场转变。
实力才是关键
苏联之所以违背加拉罕宣言,本质上是围绕“实力”二字展开的博弈。
1919年苏俄发布宣言时,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国内爆发内战,白军与红军打得不可开交;国际上,英、法、美等协约国出兵干涉,试图推翻苏维埃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急需寻找外部支持,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半殖民地国家,是反帝运动的重要力量。
加拉罕宣言的发布,本质上是苏俄的“外交策略”,用“归还领土”的承诺拉拢中国,既能避免中国倒向协约国,又能在亚洲树立“反帝先锋”的形象。
可到了1922年,苏联内战结束,政权逐渐稳固,态度立刻发生转变。
此时的苏联,开始将远东领土和中东铁路视为“核心利益”,中东铁路从满洲里到海参崴,是苏联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每年能带来数百万卢布的收入。
外东北和外西北的矿产资源,更是支撑苏联工业化的重要保障,因此不愿意把战略要地还给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弱势处境,也让苏联有了“变卦”的底气。
当时,北洋政府先后爆发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军阀们忙着争夺地盘,根本无力集中精力与苏联谈判领土问题。
1929年,张学良试图武力收回中东铁路,结果被苏联红军打得大败,不仅损失了1万多兵力,还让苏联趁机占领了黑瞎子岛。
这场“中东路事件”也让苏联看清,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实力索要失地。
一边是实力增强后愈发强硬的苏联,一边是内乱不断、国力衰弱的中国,加拉罕宣言的“落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100年过去,这些“伤口”仍未完全愈合
如今,距离加拉罕宣言发布已经过去105年,可它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影响着中俄关系。
在领土方面,外东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如今是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当地居住的俄罗斯人已占总人口的90%以上,中国居民的痕迹早已被淡化。
唐努乌梁海在1944年被苏联正式吞并,如今成为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事实,但实际控制权已在俄罗斯手中。
唯一的“进展”,是黑瞎子岛的部分归还。
2004年,中俄签订协议,约定将黑瞎子岛一半的面积归还给中国;2008年,两国在黑瞎子岛举行划界仪式,中国正式收回174平方公里土地。
可即便如此,黑瞎子岛的另一半,仍由俄罗斯控制。
在文化遗产方面,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涉也进展缓慢。
2010年,中国学者曾向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提出申请,希望将黑水城西夏文献的原件归还中国,结果遭到俄方拒绝,仅同意提供数字化副本。
沈阳故宫被盗的文物,更是连具体清单都未向中国公开,归还之事遥遥无期。
结语
百年前,加拉罕宣言像一道短暂的光,照亮了中国民众对领土回归的期待,却最终在大国博弈的现实中熄灭。
这份未兑现的承诺,不仅留下了150万平方公里失地的遗憾,更留下了“弱国无外交”的深刻教训。
如今,中俄关系已进入新时代,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边界问题也得到了基本解决。
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与合作,是建立在自身实力基础上的。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