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399 年的长安城,初春的风还带着寒意,城门口却围着一群僧人,都在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 —— 他叫法显,这年已经 65 岁了。放在现在,65 岁早该含饴弄孙、享清福了,可法显背着简单的行囊,要去一个没人能说清有多远的地方:印度。
没人能理解他的 “折腾”。当时东晋的佛教已经挺兴盛,但佛经大多是零散翻译的,有的还错漏百出,法显总说 “经律舛缺”,心里堵得慌。他跟身边的僧人念叨:“咱们得去佛经的发源地,把完整的戒律取回来,不然佛教在这儿没法好好传下去。” 可同行的僧人要么觉得路太远,要么怕危险,最后只有慧景、道整等 4 个人愿意跟他走。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 14 年,他们走过了 30 多个国家,更没人想到,法显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洲大陆、从海路回国的取经人,比后来大名鼎鼎的玄奘,早了整整 200 年。
1. 65 岁出发:东晋老人的 “逆龄” 冒险
现在咱们常说 “退休即人生新开始”,可在 1600 多年前,65 岁已经是 “高寿” 了,别说长途跋涉,就是日常出门都得小心。法显这一路的难,光是开头过沙漠就差点要了他的命。
从长安出发后,他们先到了河西走廊,然后进入了一片叫 “流沙” 的沙漠 —— 就是现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法显传》里他自己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 走在沙漠里,连个参照物都没有,只能看着太阳辨方向,晚上就看星星。最可怕的是缺水,有一次他们带的水喝完了,同行的一个僧人直接渴死在半路。法显后来回忆说,当时他也快撑不住了,只能默念佛经,靠着一股劲往前走,直到第 4 天晚上,才看到远处有水草,才算捡回一条命。
过了沙漠,接下来是翻雪山 —— 葱岭,也就是现在的帕米尔高原。那地方海拔好几千米,现在去都得备着氧气瓶,可法显他们就凭着一件单薄的僧衣往上爬。山上常年积雪,风大得能把人吹走,温度低到连呼吸都觉得肺疼。同行的慧景和尚就是在这儿冻病了,他拉着法显的手说:“我不行了,你们继续走,一定要把经取回去。” 说完就断了气。法显抱着他的尸体哭了半天,最后只能忍痛往前走 —— 他知道,只有完成任务,才对得起死去的同伴。
2. 14 年 30 国:从沙漠到大海的取经路
法显这一路,走的几乎是当时最难走的路线。他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翻帕米尔高原,再到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后进入印度,这一圈下来,绕了大半个亚洲。他走过的 30 多个国家,有的是西域古国,比如鄯善、于阗,有的是印度的城邦,比如摩揭陀国,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先去寺庙拜访僧人,学习当地的佛经,记录下那里的风俗。
在印度的摩揭陀国,有一座著名的那烂陀寺(不过那时候还没后来玄奘去时那么规模宏大),法显在这儿待了 3 年,终于找到了他最想要的《摩诃僧祇律》—— 这是当时佛教最重要的戒律典籍之一。他还学习了梵文,把重要的经书抄写成梵文原本,准备带回国翻译。
本来同行的道整和尚,看到印度佛教这么兴盛,就不想回去了,劝法显:“咱们在这儿多好,回去路那么远,万一出事怎么办?” 可法显摇摇头说:“我出来不是为了自己享福,是为了把经书带回中国,让更多人能学佛。” 就这样,道整留在了印度,法显一个人带着经书,开始了更难的回国路 —— 这次他选了海路。
从印度坐船出发,先到斯里兰卡,又在那儿待了两年,补充了一些经书,然后继续坐船回国。可海路比陆路更危险,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浪头比船还高,船上的人都吓得哭,有的还把行李扔到海里减重。法显紧紧抱着装经书的箱子,心里默念:“如果经书能平安回国,我死了也没关系;如果我活着,一定把经书翻译出来。” 不知道是佛祖保佑还是运气好,风暴居然停了,船飘到了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在那儿又等了 5 个月,才坐上另一艘船去广州。
可没想到,又遇到了台风,船被吹偏了方向,最后居然在东晋的青州(现在山东青岛附近)靠岸了。这时候,已经是公元 412 年,法显离开长安整整 14 年,出去的时候 5 个人,回来就只剩他一个,当年 65 岁的老人,现在已经 79 岁了。
3. 比玄奘早 200 年:两位高僧的 “接力赛”
咱们现在一说起西天取经,首先想到的就是玄奘,其实法显才是 “西天取经第一人”。玄奘是公元 627 年出发的,比法显晚了 228 年,差不多就是 200 年出头。这两位高僧,虽然差了两个世纪,但都是为了取经,走的路线也有重合的地方,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 “接力赛”。
不过他俩的情况不太一样。玄奘出发的时候才 26 岁,年轻力壮,而且他是偷偷跑出去的(当时唐朝不让随便出国);法显 65 岁出发,是光明正大得到朝廷默许的,而且他主要是为了取 “戒律”,因为当时中国佛教徒没有统一的戒律,不知道该怎么修行;玄奘则是为了搞清楚佛经里的一些疑问,比如 “唯识论” 的问题,所以他在印度待了 17 年,学习的时间更长。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法显回来后写了一本《法显传》(也叫《佛国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走过的国家、路线、风俗,后来玄奘去印度的时候,很可能参考过这本书。而玄奘回来后写的《大唐西域记》,又比《法显传》更详细,两本书加起来,成了研究古代西域、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 要是没有这两本书,很多古国的历史可能就没人知道了。
不过法显的名气没玄奘大,主要是因为玄奘有《西游记》这么个 “爆款 IP” 加持,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可法显的故事却很少有人提。但论难度,法显 65 岁高龄出发,走了 14 年,历经生死,一点都不比玄奘轻松,甚至更难 —— 毕竟年纪摆在那儿。
4. 法显的 “遗产”:不止是经书,更是一部活历史
法显回国后,虽然已经 79 岁了,但一点都没闲着。他先是到了建康(现在的南京),住在道场寺,和另一个印度僧人佛驮跋陀罗一起翻译经书,一共翻译了 6 部 63 卷,其中《摩诃僧祇律》成了后来中国佛教徒修行的重要戒律,解决了当时 “无律可依” 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写的《法显传》,才一万多字,却记录了当时亚洲很多地方的情况。比如他写鄯善国 “当地人穿粗布衣服,住土房子,没有文字,用刻木记事”,写印度 “人都穿白色衣服,喜欢吃素食,寺庙里有很多僧人”,这些记载后来都被考古发现证实了。比如现在新疆出土的鄯善国遗址,确实和法显写的一样,还有印度那烂陀寺的遗址,也能在《法显传》里找到对应。
现在咱们说 “一带一路”,其实早在 1600 多年前,法显就已经走了一条 “陆上丝绸之路” 加 “海上丝绸之路” 的路线,他不仅是个僧人,还是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 把中国的文化带到了西域和印度,又把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回了中国,这种跨文化的交流,直到现在都有意义。
聊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为啥咱们平时总说玄奘取经,却很少提法显呢?其实历史就像这样,有些厉害的人可能会被后来者的光芒暂时遮住,但他们的故事永远值得被记得。法显 65 岁出发,79 岁回来,用 14 年时间走完 30 国,靠的不是年轻力壮,而是心里的那股 “执念”—— 想做一件对别人有意义的事,不管多大年纪都不晚。
如果现在让你回到 65 岁,你敢不敢像法显一样,去开启一段完全未知的 “冒险”?是去学一门新技能,还是去一个一直想去的地方?或者你对法显的取经路还有哪些好奇?比如他在沙漠里怎么找水,在海上遇到台风时到底有多害怕?评论区咱们好好聊聊~要是喜欢这类冷门又热血的历史故事,也别忘了关注,下次再给你们扒更多古人的 “逆龄” 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