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深秋时节,太行山脉的枫叶染红了整片山峦,然而这份秋日美景却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八路军太行军区司令部内,司令员李达正紧锁眉头研究着一份刚送达的绝密情报。这份由地下交通员冒死送来的情报显示,盘踞在华北地区的日军正在秘密调兵遣将,准备对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扫荡行动。但令人焦虑的是,这份情报中并未详细说明日军投入的兵力规模、主攻方向以及具体的作战计划,这些关键信息的缺失让八路军指挥层陷入了被动局面。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李达司令员在作战会议上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必须立即组织抓捕日军俘虏,通过审讯获取第一手情报。他特别强调:这次行动要重点抓捕日军正规部队的士兵,最好是能抓到军官级别的俘虏。那些伪军俘虏提供的情报价值有限,我们要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情报。这个命令很快被传达给各军分区。
。
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上,想要活捉日军士兵简直比登天还难。据战后统计资料显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共才俘虏了6213名日军士兵。而国民党正面战场八年抗战中,俘虏的日军总数还不到3000人。时任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的秦基伟后来回忆说:日本兵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宁可战死也绝不投降。即便侥幸抓到活的,往往也会在几分钟内想方设法自尽。这些情况让抓捕行动变得异常艰难。
。
面对上级下达的紧急任务,秦基伟立即召集一分区所有侦察和作战干部开会。他在会上斩钉截铁地下达命令:必须在30天内,给我抓一个活的日本兵回来!为了确保任务完成,他亲自挑选了二十多名精兵强将,组成了一支特别行动队。这些队员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精通侦察、格斗和潜伏技能。经过连续多日的秘密行动,他们终于在日军巡逻路线上设伏成功,抓获了两名落单的日军士兵。
。
行动队将俘虏装进麻袋,趁着夜色掩护往回运送。然而当秦基伟满心期待地打开麻袋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勃然大怒:一名俘虏因伤势过重已经断气,另一名则在途中用藏在衣领里的碎玻璃割腕自尽。秦基伟气得一拳砸在桌子上,茶碗都被震得跳了起来:真是煮熟的鸭子都能飞了!这次失败让他深刻认识到抓捕日军俘虏的难度。
。
经过冷静分析,秦基伟决定调整策略。他在地图前反复研究后,将目标锁定在日军重兵把守的井陉县和获鹿县。这两个县被日军标榜为治安模范县,防守极为严密。但秦基伟认为,正是这种地方反而容易让日军产生麻痹心理。他对手下说:打仗就是要出其不意,越是敌人觉得安全的地方,我们越要打他个措手不及。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秦基伟亲自带队进行实地侦察。他们化装成当地农民,在日军据点附近潜伏观察。通过连续多日的监视,终于摸清了日军巡逻的规律。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秦基伟发现一个日军通讯兵独自骑着毛驴在乡间小路上行进。他立即下令行动,捕俘排的战士们在路旁的高粱地里设下埋伏。
。
当日军士兵进入伏击圈时,埋伏的战士突然拉动绳索,连人带驴一起掉进了事先挖好的陷阱。在激烈的搏斗中,一名排长不慎被咬断了一截手指,但最终还是成功制服了俘虏。为了防止俘虏自尽,战士们用布条塞住他的嘴,像捆猪一样把他五花大绑抬回了根据地。
。
虽然这名俘虏身上没有携带重要文件,但经过反战人士的耐心教育,最终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军事情报。这个成功案例为八路军后来的反扫荡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成为了抗战史上一个经典的侦察作战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