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学良在美国接受了记者采访,提及汪精卫,年迈的他感慨万千:“当年我最佩服汪精卫,但他后来利令智昏!”
1910年,汪精卫做出了一个震惊全国的举动——谋刺摄政王载沣。
他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却毅然决然踏上这条不归路,虽行动失败被捕,却在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慷慨诗句。
这件事传遍全国,年幼的张学良听了,也顿时对这位素未谋面的英雄肃然起敬。
后来,1921年时,汪精卫曾来到东北,张学良听了他的演讲,更是为他的革命勇气和理想信念深深感染。
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后,孙中山为打倒曹锟、吴佩孚直系军阀,联手奉系军阀张作霖,又派遣代表汪精卫前往东北。
张学良奉父命接待汪精卫,这下两人的关系更好,彼时在张学良的眼里,汪精卫才华横溢,又有着常人没有的远大抱负,实在是一个完美的人。
但显然,张学良被汪精卫身上的光环蒙蔽了。
随着张作霖死于皇姑屯,张学良接手权力,关内孙中山葬于南京,蒋介石独揽政权,汪精卫沦为边缘人物。
此时,汪精卫联合阎锡山等人组建反蒋联军,多次致电张学良,催促其加入,并派陈公博前往沈阳游说。
而蒋介石为拉拢张学良,不仅给予副司令职务,还允诺将河北、山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交其控制,另送上600万现金,甚至表示中国银行支票可任意提款。
最后张学良选择了蒋介石一方,他和汪精卫也就此反目。
但此时张学良对汪精卫,还抱有最初的好印象,真正让汪精卫在张学良心目中形象崩塌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带着蒋介石信件前往北平,希望张学良出兵抵抗日军,以缓解南京政府压力。
但他又提出,这只是让张学良的军队“假打”日军做做样子。
张学良反对用士兵生命换取虚假政治声望,他认为若要打,中央需有全面抗战准备和明确部署,而不是敷衍了事。
他质问汪精卫,既然蒋介石信中是“商量”,为何不直接下命令,若军事委员会下令,他自会服从,可既然是“商量”,他就要表达真实想法。
汪精卫被张学良的强硬态度激怒,回南京后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并通电痛骂张学良,张学良也随即辞职,但中央予以挽留,两人至此彻底决裂。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此时的汪精卫,不但没有坚定抗战决心,反而被日本的淫威吓倒,对抗战前景极度悲观,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则必败”。
同时,为了争权夺利,他更是选择了与日本人合作,甘当傀儡,出卖国家利益,当年的革命青年,经成为了一个无耻的汉奸,把枪口对准了自己人。
当年东三省沦陷,是张学良心里永远过不去的坎,因此,面对做了汉奸的汪精卫,张学良自然对他再无一丝好印象,“利令智昏” ,成为了他对汪精卫最后的评价。
参考资料:
团结网《抗战时期汪精卫走上降日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