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豪杰辈出,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蜀汉丞相诸葛亮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一副流传千古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卦,水面偏能用水攻,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这位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然而天妒英才,公元234年,正值壮年的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于五丈原军营中溘然长逝,年仅54岁。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不仅成为其个人最大的遗憾,更让后世无数仰慕者扼腕叹息。
唐代诗圣杜甫曾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道尽了对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北伐未竟的无限感慨。有趣的是,就连现代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曾对诸葛亮未能统一三国的原因进行过深入分析。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至少犯了三个关键性错误,这些失误直接导致了蜀汉统一大业的功败垂成。那么,究竟是哪三个致命错误呢?
首先,毛主席指出《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存在重大失误。让我们回到三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当时刘备正处于人生低谷,仅占据荆州九郡中的零星地盘,而且这些领地还是向东吴暂借的。在这样的困境下,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确实为刘备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最终促成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然而毛主席认为,这个战略在初期虽然正确,但在刘备入主益州后就开始显现弊端。他精辟地总结道: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入川决策本身是正确的,益州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先解决粮草补给再扩充军力是明智之举。但问题在于,蜀汉未能充分认识到荆州与益州之间险峻的地理阻隔。两地相距千里,中间横亘着巍峨的巫山山脉,交通极为不便。若要从益州驰援荆州,唯有取道秭归水路。这就要求蜀汉必须在秭归部署重兵把守,可惜他们未能未雨绸缪。结果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后迅速占领秭归,形成合围之势,致使关羽进退维谷。这种局面与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颇有相似之处,秭归的战略地位堪比锦州。因此毛主席认为,以蜀汉当时的实力,荆州大部实难固守,不如主动放弃部分区域,集中兵力固守零陵或武陵等要地,或许能避免荆州的全线溃败。
其次是用人方面的重大失误。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诸葛亮的人才选拔标准上。曹魏之所以人才济济,得益于曹操父子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在乱世之中,他们更看重实际能力而非道德操守,这种务实的态度为曹魏网罗了大批能臣干将。相比之下,诸葛亮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这在和平时期固然可贵,但在三国鼎立、生死存亡之际,就显得有些理想化了。这种用人理念导致蜀汉后期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镇守荆州的人选问题,这实际上是刘备的决策而非诸葛亮所能左右,因为当时关羽的地位远在诸葛亮之上。但无论如何,关羽失荆州确实给蜀汉带来致命打击。而在马谡的任用上,诸葛亮则难辞其咎,这成为其用人失误的典型案例。
最后是街亭之战的重大失误。这个问题历来讨论最多,结论也最为明确。诸葛亮六出祁山,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首次北伐。当时曹魏猝不及防,蜀军势如破竹。若能守住街亭要道,蜀汉极有可能直捣长安,改写历史。然而诸葛亮却误派马谡镇守街亭,这位纸上谈兵的将领刚愎自用,擅自改变既定战术,放弃扼守要道的正确方案,执意屯兵山上,结果一败涂地,使蜀军陷入险境。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曾提出过极具智慧的用人七法,通过七种方式考察人才。但在关键时刻,他却感情用事,过分信任亲近的马谡,这一致命的人事安排,最终断送了北伐大业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