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期间,因长期操劳军务、夙夜忧思,身体每况愈下。这位蜀汉丞相不仅需要运筹帷幄,还要亲自处理军中大小事务,日理万机的工作强度让他的健康亮起了红灯。后主刘禅得知丞相病重的消息后,立即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往五丈原军营探望。在病榻前,李福恭敬地询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担此重任?诸葛亮强撑病体,缓缓答道:蒋公琰(蒋琬)可继吾志。李福又追问:蒋公琰之后呢?诸葛亮思索片刻后说:费文伟(费祎)可继之。当李福欲再问费祎之后的人选时,诸葛亮已溘然长逝,终年五十四岁。
当时蜀汉军中,魏延与姜维堪称最杰出的将领。魏延勇冠三军,姜维智勇双全,但诸葛亮却选择了蒋琬、费祎这两位文臣作为接班人,其中缘由值得深思。
首先来看魏延。这位蜀汉名将确实才华横溢,不仅武艺超群,更兼有谋略。然而诸葛亮对魏延始终心存芥蒂。魏延原是刘表麾下长沙太守韩玄的部将。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趁势夺取荆南四郡。关羽攻打长沙时,与老将黄忠展开激烈交锋。第一次对阵,黄忠马失前蹄,关羽念其年迈未下杀手;第二次交锋,黄忠以神射之术射中关羽盔缨却不伤其性命。韩玄却因此怀疑黄忠通敌,欲将其处斩。魏延见状,愤而斩杀韩玄,献城投降。
刘备对魏延的归顺喜出望外,欲加封赏。但诸葛亮却认为魏延食君之禄却弑其主,实为不忠不义之举。更令诸葛亮担忧的是,魏延性格刚烈,脑后生有反骨,恐难驾驭。若非刘备力保,诸葛亮甚至想将其处死。刘备夺取汉中后,力排众议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刘备去世后,随着五虎上将相继凋零,魏延成为蜀汉最重要的将领。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建议亲率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这个计划虽大胆,但风险极高,诸葛亮考虑到蜀汉国力有限,不敢冒险,因此未予采纳。这使魏延对诸葛亮心生不满。
234年诸葛亮病重时,特意将军权交给杨仪、费祎等人,仅让魏延负责断后。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矛盾激化,最终被马岱所杀。诸葛亮不选魏延为继承人,主要是担心其性格刚愎,且用兵过于冒险,恐给蜀汉带来灭顶之灾。
再来看姜维。这位来自陇西的年轻将领在第一次北伐时被迫降蜀。诸葛亮对姜维青眼有加,不仅亲自教导兵法谋略,更视其为衣钵传人。但临终时却未选他为继承人,原因有二:一是姜维资历尚浅,难服众望;二是当时曹魏有司马懿坐镇,姜维尚难与之抗衡。诸葛亮认为蜀汉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而非继续北伐。
至于蒋琬与费祎,二人都是诸葛亮精心培养的治国之才。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特别向刘禅推荐他们。蒋琬为人宽厚,处事公允;费祎机敏干练,善于协调。诸葛亮深知,在他去世后,蜀汉最需要的是稳定内政、积蓄力量。因此选择这两位文臣主政,待司马懿去世、曹魏内乱时再图北伐,方为上策。这种安排体现了诸葛亮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