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其文学评论中曾用多智而近妖来形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这个评价生动地展现了诸葛亮超凡脱俗的智慧特质。然而,正如《晏子春秋》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至理名言所揭示的,即便是被神化的诸葛亮也并非完美无缺。通过深入考察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确实做出过两个影响深远的错误决策,而这两个决策所涉及的关键人物若能幸免于难,或许会彻底改变蜀汉政权的历史走向。那么,这两个改变蜀汉命运的关键人物究竟是谁?他们的生死又为何如此重要?
关于功高震主者必遭不测的历史规律,在刘封的悲剧中得到了充分印证。众所周知,刘备在临终前将蜀汉政权托付给了资质平庸的刘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刘禅出生之前,刘备曾精心培养其养子刘封作为继承人。刘封不仅战功彪炳,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其个人能力与领导魅力都远胜于刘禅。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诸葛亮曾向刘备进言,认为刘封性格刚烈、难以驾驭,若其继位很可能会威胁到刘禅的地位。正是基于这一判断,诸葛亮建议刘备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深入分析刘封必死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追溯其出身背景。刘封本是罗侯寇氏的后裔,拥有正统的贵族血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膝下无子的刘备将其收为养子,并有意培养为继承人。然而公元207年刘禅的降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从宗法制度来看,刘备作为父亲自然倾向于将基业传给亲生骨肉。更关键的是,在关羽败走麦城的关键时刻,刘封未能及时施以援手,导致蜀汉失去荆州这一战略要地。诸葛亮敏锐地意识到,以刘封的威望和才能,若继续留他在世,必将成为刘禅继位的重大障碍。这一判断最终决定了刘封的悲惨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葛亮在刘封之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真正的决策者仍是刘备本人。诸葛亮更多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那么,诸葛亮直接决策处死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又是谁呢?这就是在街亭之战中犯下致命错误的马谡。在北伐曹魏的关键战役中,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精心部署了军事行动。当时马谡作为蜀汉军中的后起之秀,深受诸葛亮器重,被委以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的重任。
这次北伐的布局可谓煞费苦心:诸葛亮先派赵云佯攻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亲率精兵攻占陇右诸郡。只要再拿下最后两郡,整个陇右地区就将尽归蜀汉。马谡的任务本是据守街亭要道,为诸葛亮争取时间。然而马谡却违背军令,放弃依水扎营的传统战术,冒险将大军驻扎在山顶。这一致命失误让魏军得以切断蜀军水源,最终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大业功亏一篑。兵败后的马谡仓皇逃回大营,面对如此重大的军事失误,诸葛亮不得不挥泪将其处决。
深入分析处决马谡的必然性:首先,其战术失误直接导致北伐战略的全面崩盘;其次,临阵脱逃的行为严重违背军纪。即便诸葛亮再痛心,也不得不执行军法。但若从长远来看,刘封和马谡都是蜀汉难得的人才。刘封在随刘备南征北战期间,为蜀汉夺取荆州、益州等战略要地立下汗马功劳,其军事才能连曹操都颇为忌惮。若他能活到诸葛亮去世之后,以其能力或许能延续蜀汉国祚。同样,马谡作为杰出的战略家,曾为蜀汉的扩张贡献诸多良策。若其不死,在诸葛亮之后或能成为支撑蜀汉政局的重要支柱。由此可见,诸葛亮这两次看似必要的决策,实际上可能加速了蜀汉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