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覆灭后地方总督的最终归宿
中国有句古话:树倒猢狲散,这句话在清朝灭亡之际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随着清王朝这座大厦的轰然倒塌,曾经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们纷纷开始自谋生路。在上篇文章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述了直隶总督张镇芳、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两江总督张勋以及两广总督张鸣岐的人生结局。今天,让我们继续探寻另外五位总督在历史巨变中的命运轨迹。
第五位:湖广总督瑞澂。这位出身满洲镶黄旗的蒙古贵族,全名博尔济吉特·瑞澂,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其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大学士琦善,父亲则是黑龙江将军恭镗。年少时的瑞澂在京城可谓恶名远扬,与劳子乔、岑春煊并称京城三恶少,整日里斗鸡走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位纨绔子弟在步入仕途后竟洗心革面,在江苏巡抚任上,他慧眼识珠地提拔了后来的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同时与立宪派领袖张謇、权臣载泽等人过从甚密,一时间声名鹊起。1910年升任湖广总督后,他联合锡良等十八省督抚联名上书,力主速开国会、组建责任内阁。然而在武昌起义的炮火声中,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总督却做出了弃城逃跑的懦弱之举,先逃往上海,后流亡日本,最终在1915年病逝于上海租界,其人生轨迹可谓大起大落。
第六位:闽浙总督松寿。这位满洲正白旗出身的贵族子弟,凭借祖上余荫步入官场,历任山东按察使、江苏巡抚等要职。自光绪三十三年起执掌闽浙总督印信。当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至福建时,面对革命军要求和平交权的最后通牒,这位顽固的满清遗老选择了负隅顽抗。在旗兵部队被革命军击溃后,这位曾经威风八面的总督竟以吞金这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成为清廷殉葬品中的典型代表。
第七位:四川总督赵尔丰。作为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胞弟,他早年在山西任职时就深得巡抚锡良赏识。在平定西藏土司叛乱中崭露头角,成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1911年接任四川总督后,却在保路运动中采取血腥镇压手段,这一事件直接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辛亥革命后,这位铁腕总督被新任都督尹昌衡设计诱捕,最终在成都皇城坝被当众处决,成为唯一一个在革命中被处死的总督,其结局令人唏嘘。
第八位:云贵总督李经羲。作为李鸿章之侄,这位安徽合肥人却在西南边陲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他在任期间力主创办云南讲武堂,并亲任总办,曾豪言:宁可不当总督,不可不办讲武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座培养出蔡锷、朱德等将帅的军事摇篮,最终成为埋葬清王朝的重要力量。辛亥革命后,他被得意门生蔡锷礼送出境,晚年曾接受袁世凯嵩山四友的虚衔,最终于1925年在上海走完人生旅程。
第九位:陕甘总督长庚。这位满洲正黄旗的伊尔根觉罗氏贵族,历任伊犁将军等边疆要职。宣统元年执掌陕甘总督大印,当革命烽火燃至西北时,这位老练的政客表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在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后,他果断将总督印信移交布政使赵惟熙,从容退出政治舞台,最终得以安享晚年,在九位总督中堪称最识时务者。
这些总督们的人生轨迹,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清末民初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政治百态。有的顽固守旧以身殉清,有的见风使舵保全性命,还有的则在历史转折关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悲歌,更是整个时代变革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