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标志着护法运动的开始。
2.1924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第三次对时局的主张,号召反对帝国主义,推翻直系军阀的统治。
3.1945年:上党战役开始。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对侵入山西上党地区的国民党军阎锡山部发起自卫反击。
4.1985年:中国设立第一个教师节。
5.2012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郑重宣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
1.1721年: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王国签订《尼斯塔德条约》,结束了大北方战争。俄国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跃升为欧洲强国。
2.1813年:美国海军在伊利湖战役中击败英国皇家海军,这是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中的关键海战之一。
3.1919年: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正式宣告奥匈帝国解体,并严格限制了新成立的奥地利共和国的军备。
在北美大陆广袤的内陆,五大湖如同镶嵌的明珠,其中伊利湖的战略地位在1812年战争期间变得至关重要。1813年9月10日,美国海军在伊利湖战役中击败英国皇家海军。这场战役不仅是一场激烈的海战,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较量,是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的关键海战之一,其结果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北美大陆的命运。
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英美之间的长期摩擦。英国皇家海军时常扣押美国船只,强征美国水手,这深深刺痛了年轻美国的神经。当1812年战争正式爆发后,争夺五大湖的控制权,尤其是伊利湖的控制权,就成为双方较量的焦点。谁控制了湖泊,谁就控制了军队的补给线和进军路线。起初,英国皇家海军在这一区域占据优势,他们拥有经验丰富的船员和良好的补给基地。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力量则显得薄弱许多,他们在伊利湖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战舰。
就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位时年27岁的年轻海军军官奥利弗·哈泽德·佩里(Oliver Hazard Perry)临危受命。他的任务看似不可能完成:在敌人眼皮底下,于偏远的前线建造一支舰队。建造船只所需的每一根木材、每一块帆布、每一门大炮以及每一位水手,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运抵和招募。佩里展现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决心。他监督船只的建造,招募水手甚至陆军士兵来充实船员队伍。最终,他成功地组建起一支由九艘舰艇组成的舰队,尽管其中一些船只是在仓促中建成。
1813年9月10日清晨,决定性的时刻到来。佩里率领他的舰队在伊利湖的普特因湾(Put-in-Bay)附近与英国罗伯特·赫里奥特·巴克利(Robert Heriot Barclay)指挥的六艘舰艇相遇。巴克利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海军军官,曾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战斗过,但他的舰队在数量和火力上此时已处于下风。战斗异常激烈,炮弹在湖面上空呼啸,硝烟弥漫。佩里的旗舰“劳伦斯”号(USS Lawrence)成为英军集中火力的目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船员伤亡惨重。然而,佩里并没有退缩。在“劳伦斯”号几乎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勇敢的决定:他带着那面绣着“不要放弃舰艇”("Don't Give Up the Ship")的著名战旗,换乘小艇,在枪林弹雨中转移到另一艘姊妹舰“尼亚加拉”号(USS Niagara)上继续指挥战斗。
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美国船员的士气。佩里重新组织起舰队,并指挥“尼亚加拉”号成功地切入英国舰队的阵线。佩里在战斗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术指挥能力。接下来的炮击对英国舰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下午三点左右,英国舰队已无法继续战斗,巴克利不得不降旗投降。这是整个战争中美军首次成建制地俘获英国一整支海军分舰队。胜利后,佩里在一封简短的战报中写下了那句流传后世的名言:“我们遇到了敌人,他们已经是我们的了。”("We have met the enemy and they are ours.")这封信被送往华盛顿,传递了胜利的喜讯。
伊利湖战役的胜利是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它确保了美国对伊利湖的控制,切断了英国军队和其印第安盟友在底特律地区的补给线。不久之后,美军得以重新占领底特律,并在泰晤士河战役中取得胜利,沉重打击了英国与印第安部落的联盟。这场海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民的士气,坚定了他们将战争进行到底的信心。最终,这场战役为1814年双方以恢复战前 status quo(现状)为基础签订《根特条约》铺平了道路,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地位。更重要的是,这场由年轻军官和一支仓促组建的舰队取得的辉煌胜利,成为了美国海军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它所展现的勇气和决心至今仍被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