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据《三国志》记载,二人情好日密,形成了鱼水般的君臣关系——对刘备而言,得到诸葛亮犹如鱼儿获得水源;而对诸葛亮来说,遇到明主刘备同样如鱼得水。这段佳话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君臣相得的典范。
然而受《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影响,许多读者误以为诸葛亮一加入刘备阵营就立即成为二号人物。小说中描写的火烧博望坡情节,更是塑造了诸葛亮神机军师的形象,让关羽、张飞等老将心悦诚服。但查阅正史资料和参考易中天等学者的研究,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博望坡之战实际发生在建安七年(202年),当时诸葛亮尚在南阳躬耕陇亩。即便是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的地位也远不及关羽、张飞等元老将领。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在夺取江南诸郡后论功行赏: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以云为偏将军、牙门将军,领桂阳太守;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住临烝。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与刚从耒阳县令提拔上来的庞统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主要负责三郡的税收工作,并未随刘备驻守荆州新治所公安,而是留在临烝。常伴刘备身边的,是另一位军师中郎将庞统。
当刘备决定入川时,其人事安排更耐人寻味。他只带了庞统、黄忠、魏延等将领,而将荆州军政大权全权委托给关羽,地方治安则交由赵云负责。《三国志》明确记载: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云留荆州,领留营司马。这样的安排在当时看来合情合理,但若将荆州交给诸葛亮则绝无可能。原因在于诸葛亮与刘表、蔡瑁、蒯越等荆州豪族都有姻亲关系,其兄诸葛瑾更在东吴担任要职。以刘备的枭雄性格,自然不会将战略要地托付给背景如此复杂的人物。
刘备称帝后的封赏安排也颇值得玩味。他未按汉制惯例封诸葛亮为侯爵,这绝非吝啬之举。当时刘备未设大将军、大司马等要职,仅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斄乡侯,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侯。这种安排既体现了权力制衡的考量,也表明关羽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
在关羽遇害后,刘备执意伐吴的决策更凸显了其核心班底的亲疏关系。当时张飞全力支持,而魏国侍中刘晔对此分析道: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史书虽未明确记载诸葛亮的反对意见,但从他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的感叹中,可以窥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特殊地位。
若论刘备的七大心腹重臣,当属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张飞、赵云、魏延。其中关羽、张飞地位无可撼动;法正、庞统更得刘备信任;诸葛亮因性格过于方正,反而不如法正、庞统与刘备亲近;魏延虽资历最浅,但因战功卓著获得重用;赵云则因常持不同意见而位居末席。
刘备临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番言辞看似推心置腹,但同时又任命李严统内外军事,这种相互制衡的安排,也反映出帝王心术的复杂性。正如康熙皇帝在《通鉴辑览》批注中所言:以谲诈相尚,鄙哉!道出了权力运作的微妙本质。
读史之趣,正在于从相同史料中读出不同见解。关于刘备最信任的心腹是谁,历来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蜀汉这个特殊的政治集团中,每个人的地位都随着时势变化而起伏,构成了三国历史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