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丁汝昌投降图事件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读物《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中,在讲述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这段重要历史时,竟错误地使用了一张丁汝昌投降图作为插图。这一严重失实的内容立即引发历史学者和广大网友的强烈质疑。尽管涉事方迅速作出回应并公开道歉,承认存在不当插图问题,同时立即停止该图书在线上线下所有渠道的销售,并宣布将全面收回销毁已发行的图书。教育部还依规依纪对27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但这一事件已经对青少年历史认知和社会舆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
丁汝昌堪称是晚清时期努力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作为北洋水师的最高指挥官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出身却极为贫寒。他的父亲是安徽庐江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境十分困苦。年幼的丁汝昌曾有幸进入私塾读了三年书,这段短暂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带兵打仗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由于家贫如洗,年仅10岁的丁汝昌就不得不辍学,开始从事各种劳作来贴补家用。
丁汝昌的军旅生涯并非始于清朝正规军,而是从太平军开始的。1851年,庐江地区遭遇严重灾荒,本就贫困的丁汝昌一家更是雪上加霜,父母相继在饥荒中离世。1854年,太平军攻占庐江时,年仅16岁的丁汝昌被强征入伍,成为太平军将领程学启的部下。按照常理,丁汝昌本应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而销声匿迹。但命运给了他转机——1861年,程学启率部投降湘军,丁汝昌也随之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在清廷眼中,他不再是反贼,而成为了官军的一员。在随后的战役中,丁汝昌跟随程学启攻下安庆太平军的三座重要营垒,并最终占领安庆,这成为他们向清廷效忠的投名状。
战后,程学启和丁汝昌获得了曾国藩的信任。程学启升任游击,统领开字营;丁汝昌则升为千总,担任开字营哨官。1862年,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时,将这支以安徽籍士兵为主的开字营划归其指挥。从此,丁汝昌逐渐成为李鸿章的心腹爱将。在随后的剿灭捻军战役中,丁汝昌屡立战功,最终被擢升为总兵,完成了从贫苦农家子弟到清军高级将领的华丽蜕变。
然而丁汝昌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剿灭捻军期间,他与上司刘铭传产生了严重矛盾。捻军平定后,清廷为节省军费决定裁军,刘铭传计划裁撤丁汝昌的马队三营。丁汝昌上书抗议,激怒了刘铭传,后者甚至动了杀心。为保性命,丁汝昌不得不连夜逃回安徽老家,赋闲在家达两三年之久。后来,他决定投奔时任直隶总督的老上司李鸿章。李鸿章深知这位同乡作战勇猛,便建议他加入正在筹建中的北洋海军,以此避开刘铭传的迫害。丁汝昌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作为李鸿章最信任的部下之一,丁汝昌从零开始参与北洋海军的组建工作。客观地说,丁汝昌工作勤勉尽责,也刻苦学习海军知识。但现代海军与陆军差异巨大,丁汝昌的军事素养难以胜任统领新式海军的重任。李鸿章曾有意派他出国深造海军,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在北洋水师成军过程中,丁汝昌确实功不可没,但其勤奋努力终究难以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由于与李鸿章的同乡情谊和长期共事的信任关系,丁汝昌最终被李鸿章推荐为海军提督,统领北洋水师。这也使得北洋水师带上了浓厚的李家军色彩。
在1894年的甲午黄海海战中,丁汝昌的指挥确实存在重大失误。战前北洋水师多年未更新装备,虽然丁汝昌多次建议采购新式战舰,但均遭朝廷拒绝。开战时,北洋舰队的整体实力已明显落后于日本海军。更致命的是,丁汝昌在战前没有明确指定代理指挥官和代理旗舰,导致旗舰信旗被击毁后,整个舰队陷入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在最后的威海卫保卫战中,丁汝昌面临日军步步紧逼和朝廷严厉问责的双重压力。面对日本方面的多次劝降,丁汝昌始终严词拒绝,最终在1895年2月12日服鸦片自尽,以死殉国。
值得一提的是,丁汝昌在自杀前特意毁掉了北洋海军提督印,就是担心有人会冒用他的名义投降。然而他的部下牛昶昞最终还是以他的名义向日军投降。直到1910年宣统年间,丁汝昌才获得平反。纵观丁汝昌的一生,他在北洋水师建设过程中可谓呕心沥血,但受制于时代局限、清廷政策和个人出身背景,终究未能将清朝海军打造成亚洲第一。甲午战争的惨败也重创了清朝的国运。但对于这位半路出家的海军将领来说,他确实已经竭尽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