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七月,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一带),担任屯长(秦朝军职十四品)的陈胜与吴广率领戍卒揭竿而起。他们以已故公子扶苏和楚国名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砍伐树木制作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陈胜自封为将军,吴广则担任都尉,正式拉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队伍迅速壮大。当他们抵达陈城时,已拥有六七百辆战车、千余名骑兵和上万名步卒。同月,陈胜在陈城正式称王,建立张楚政权,意为张大楚国。吴广被立为假王,协助陈胜统领起义军。这支起义军威震中原,成为反秦斗争的核心力量。 同年九月,在沛县一带,一场精心策划的起义正在酝酿。在樊哙的引领下,刘邦与卢绾率领百余豪杰来到沛县城下。沛县县令惊恐万分,立即关闭城门,并逮捕了萧何、曹参等谋士,等待泗川太守的援军。此时天下局势已发生剧变:张楚军周文部攻破函谷关进入关中,项梁在会稽郡起兵响应,张楚军的韩广更在燕地自立为王。面对如此形势,沛县豪强王陵、雍齿、吕泽、冷耳等人再也按捺不住,与刘邦里应外合,成功击杀沛县。
起义成功后,刘邦等人各自召集沛县子弟,组建了一支约三千人的义军。他们用动物鲜血染制军旗,以赤旗为号。刘邦自封为沛公——这是楚国特有的官职,管辖范围相当于县令,但权力远超秦朝的县令,可世袭罔替,俨然一方诸侯。沛县的军事力量分为刘邦直属部队和友军两部分,总规模约三千人。 作为原泗水亭长(秦朝官职十四品),刘邦麾下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卢绾担任太尉,执掌兵权,他犹如刘邦的分身,常代刘邦发号施令。军中将士见卢绾如见刘邦,不分彼此。后来刘邦遇到戚夫人后,常与其在帐中缠绵,将领们有事只能找卢绾商议。卢绾后来受封长安侯(食邑约30000户),最终成为燕王(食邑约100000户)。但好景不长,在卷入夺嫡之争后,卢绾被迫逃亡匈奴,其孙在汉景帝时率部归降。 夏侯婴原为令史(官职十五品),起义后任太仆,掌管车马。他始终追随刘邦,从沛公到汉王,一直担任此职。早年任厩司御时,他常受刘邦款待。当刘邦被人诬告打伤他时,夏侯婴宁受酷刑也不指证刘邦,使刘邦免于流放之灾。后受封汝阴侯(食邑6900户)。 其他重要将领包括:周昌(卒史)掌军旗,后封汾阴侯;曹参(狱掾)任中涓,后封平阳侯;周勃任中涓,以力大著称,后封绛侯;樊哙任舍人,刘邦连襟,后封舞阳侯。这些将领各司其职,共同支撑起刘邦的军事体系。 刘邦的友军则由当地豪强组成,虽尊刘邦为沛公,但保持独立。吕泽、吕释之兄弟作为刘邦妻族,后来都获封侯;萧何作为谋士桥梁,后封酂侯;王陵一度占据南阳,后封安国侯;曾背叛刘邦的雍齿也获封汁邡侯。这些豪强虽富甲一方,但因缺乏官方身份,始终无法超越刘邦的声望。作为沛县起义军核心,刘邦凭借其秦朝官员身份和广泛人脉,成为各方势力公认的领袖。他麾下的原秦朝官吏群体,构成了起义军的骨干力量,这也是其他豪强所不具备的政治资本。正是这种独特的身份优势和人脉资源,使刘邦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开创了大汉王朝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