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理解历史,我们必须学会站在特定国家所处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研究的一般性视角。如果仅仅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来审视某些国家的重大决策,往往会觉得这些决策荒谬绝伦、难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当时国际环境、国内形势、资源条件等多重因素制约的复杂产物。
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直接导致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正式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太平洋战争由此全面爆发。从长远来看,这个看似成功的偷袭行动恰恰为日本最终的军事失败埋下了伏笔。美日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恩怨情仇也因此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只要战火不波及美洲大陆,美国政府就乐意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物资,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这种坐山观虎斗的策略不仅让美国大发战争财,更为日后在冷战中拖垮苏联、确立全球霸权地位积累了雄厚的经济资本。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美国国内对是否参战存在严重分歧。以共和党为代表的孤立派坚信美国可以独善其身,认为凭借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战火永远不会蔓延到美国本土。而以罗斯福总统为代表的干预派则警告说,潜在的威胁一旦成为现实,其破坏力将难以估量。
珍珠港的爆炸声彻底终结了这场争论。当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舰在熊熊烈火中沉没时,全美上下迅速达成了参战共识。这个突发事件将美国这个沉睡的巨人完全唤醒,而日本距离战败的命运也就此注定。但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日本会做出如此冒险的决策?从当时的具体情境来看,偷袭珍珠港实际上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权衡利弊后的最优选择。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当面临两个风险相当但收益悬殊的选项时,理性决策者必然会选择收益更高的方案。这就好比在红蓝两个按钮间做选择:按下任一按钮都需要支付1元,但红色按钮能获得5元回报,蓝色按钮仅能拿回本金。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红色按钮。1941年的日本政府就面临着类似的战略抉择。
日本高层清楚地意识到美国国内存在主战与反战两派势力,但就像面对一颗不知何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这种不确定性让日本在战略部署上备受掣肘。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掌握先机。当时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转嫁国内经济危机,掠夺海外资源。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对东南亚的橡胶、石油等战略物资垂涎已久。直接诱因则是美国联合英、中、荷等国对日实施的经济制裁和石油禁运。日本从未奢望征服美国,只希望通过战术胜利迫使美国解除禁运,为持续战争赢得喘息之机。
战场形势对日本极为不利。在中国战场,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在淞沪会战后彻底破灭。在北方,诺门罕战役中苏联红军以压倒性优势重创关东军,迫使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此时的日本就像陷入泥潭的困兽,面临着两难抉择:要么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继续多线作战,要么冒险偷袭珍珠港争取战略主动。
选择偷袭珍珠港至少能带来三重好处:第一,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特别是其航母战斗群,即使以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重建海军也需要时间,这能为日本争取约一年的战略窗口期;第二,通过军事威慑迫使美国解除石油禁运,缓解资源危机;第三,集中精力解决中国和东南亚战事。虽然这一决策最终加速了日本战败,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确实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所能做出的最优解。在偷袭后的六个月内,日本确实取得了战术优势,但其侵略扩张的本质决定了最终失败的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