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蒙古部族的军事力量衰退得令人扼腕叹息,这种颓势与其先祖横扫欧亚的辉煌战绩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蒙古人尚能维持一定战力,曾俘虏明英宗并多次兵临北京城下,但与新兴的八旗军交锋时却屡遭败绩,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的打击下元气大伤,全然不见当年成吉思汗铁骑的雄风。吐蕃军队的战斗力更是每况愈下,不仅被数千蒙古骑兵两度攻入西藏腹地,甚至还遭到廓尔喀人的侵扰,这等战绩若让松赞干布知晓,定会气得从陵墓中惊醒。造成这种军事衰落的重要原因,正是蒙古与吐蕃在武器装备上的严重落后,特别是那些制作粗劣、形同虚设的铠甲拖了后腿。
在冷兵器时代,精良的铠甲堪称战场上的保命神器。一套优质的铠甲能成倍提升士兵的防御能力,有无铠甲往往直接决定战斗的走向。回溯蒙古与吐蕃的鼎盛时期,他们的铠甲装备其实相当精良。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时,不仅大量缴获敌军的武器装备,还将征服地区的能工巧匠编为匠户,专门为其打造兵器铠甲。当蒙古大军攻占山西后,就收编了以孙威父子为首的大批优秀工匠。据史料记载,孙威精心研制的蹄筋翎根铠坚固异常,连成吉思汗亲自挽弓射击都难以穿透。其子孙亮更是技艺超群,每年为忽必烈进献上百套铠甲,其中有些能承受七箭连射而不破。仅山西一地,蒙古人就设立了丰州、应州、平地县等多家甲局,更不用说忽必烈封地真定路还设有专门的冀州甲局。在蒙古帝国鼎盛时期,从中亚到东欧的广阔疆域内,蒙古骑兵的披甲率高达六成,其重骑兵规模远超同时期的欧洲军队。
吐蕃王朝的军备同样不容小觑。他们从中亚引进了先进的锁子甲技术,并创新性地发展出人马俱甲的重装骑兵,其精良程度令唐军都艳羡不已。据《新唐书》记载,吐蕃锁子甲\"周体皆遍,唯开两眼\",普通弓箭刀剑难以伤及。吐蕃工匠打造的札甲更是远销中亚,在阿拉伯帝国享有盛誉。阿拉伯史籍中就记载过这样的事例:一位将领身着吐蕃铠甲,面部中箭却安然无恙。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蒙古失去中原地区的手工业基地,其装备水平急剧下滑。明初的鞑靼人尚能从中亚获取铠甲,但随着瓦剌部族的崛起,这条补给线被切断,导致鞑靼军队的披甲率远低于瓦剌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常征战中亚的瓦剌骑兵装备精良,普遍配备全身札甲、锁子甲和布面铁甲的三重防护,部分精锐甚至装备了带有板甲构件的复合铠甲,其战马也披挂着突厥风格的金属马铠。
这一时期蒙古部落的铠甲价格高得惊人。17世纪初的物价显示,一顶头盔价值一峰骆驼或九头牲畜,一对腕甲值五头牲畜,而一套完整铠甲竟需九十头牲畜。考虑到当时蒙古牧民维持温饱至少需要百头牲畜,置办铠甲就意味着要耗费普通家庭近半财产。即便是实力较强的准噶尔部,也需要九户人家合力才能凑齐一套铠甲。这种惊人的价值从蒙古贵族的婚嫁聘礼中可见一斑:迎娶一位蒙古公主通常需要150匹马和400只羊,折合下来不过两三套铠甲的价格。
西藏地区的铠甲价格更是骇人听闻。在当地传统中,一套完整札甲价值100个农奴,即便是残次品也要30个农奴。考虑到明清时期西藏总人口仅在100万至200万之间,这意味着即便倾尽全藏农奴,也只能换取万余套铠甲。这种以人易甲的交易一直延续到近代,当时一个农奴仅值4个银元,数百个农奴都换不来一挺机枪,西藏的军备水平跌至历史谷底。
历史证明,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天生的战斗民族。强大的军事实力是人员素质与武器装备完美结合的产物。当连最基本的武器装备都难以保障时,所谓的勇武民族也只能沦为任人宰割的弱者。蒙古与吐蕃的兴衰史,正是这一铁律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