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随着义县的解放,辽沈战役正式拉开了帷幕。战斗的指挥由第三纵队的司令员韩先楚负责,参战的部队包括三纵、二纵五师以及部分炮兵。整个战役顺利进行,但在这一过程中,解放军炮兵的奠基人朱瑞不幸英勇牺牲。他的去世使他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之一。 朱瑞在解放军炮兵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他为炮兵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甚至被称为炮兵元帅。如果他没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很有可能会获得更高的军衔。那么他到底会被授予元帅、大将,还是其他军衔呢?这一点至今仍然令人感到遗憾。
朱瑞的背景和资历可能让许多人感到陌生,然而,他在革命时期的职务和地位是非常显赫的。我们可以通过他与罗荣桓元帅的对比,更好地了解朱瑞的背景。朱瑞是一位知识分子,曾在革命时期考入广东大学,并在1925年国共合作期间,赴苏联留学。他先后在莫斯科的中山大学和克拉辛炮兵学校接受炮兵训练。当时,选择炮兵专业的学生并不多,朱瑞的选择非常与众不同。1928年,朱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后投入工作。 刚开始,朱瑞并没有参与作战,而是先在上海工作。直到1932年,他被派往苏区,在那里,他从红军的一名教员,迅速晋升为军政委和军团政治部主任,接着还担任了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和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瑞被调往北方局工作。1939年,为了加强山东的武装力量,他被调任第一纵队担任政治委员,与徐向前共同指挥军队,逐步升任为山东分区书记,负责党政工作。而此时,罗荣桓也开始崭露头角,他是一位杰出的政工元帅,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1927年,罗荣桓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最终成为党的一员,参与了秋收起义。此后,罗荣桓先后担任过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在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担任了115师的政治部主任,并带领部队进入山东开辟新区,与陈光一起推动了山东武装力量的建设。山东纵队和115师曾因领导问题产生过分歧,这也影响了两者之间的合作。朱瑞与陈光也有过工作上的分歧,经过几次上级调整后,最终在1943年,朱瑞与陈光一同被调回延安学习,山东的党政工作则交由罗荣桓负责。 朱瑞到达延安后不久,军方成立了炮兵学校,旨在培养炮兵人才,郭化若担任校长。然而,到了1945年,郭化若因健康问题无法前往东北任职,朱瑞被任命为代理校长。为了加强炮兵力量,决定将炮兵部队调往东北,因为该地区的工业比较发达,而且有日军遗留下来的大量军火库,既可以用于教学,也能用于实战。虽然这些军火库后来被苏联收回,但朱瑞依然全力投入到炮兵的建设和教学工作中。 在东北的几年中,朱瑞带领部队发展了强大的火炮力量。他们不仅通过缴获敌军的装备来补充炮兵,还利用日军投降后拆解的零部件,重新组装炮兵装备。火炮在城市攻坚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战争之神。在四平、锦州、天津等战役中,解放军调集了大量重炮,敌人的坚固工事几乎在炮火下毫无抵抗能力。与华北军区、一野、二野的炮兵力量相比,东野在这一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这也使得东野能够在短时间内解放太原,而其他战区则因为缺乏重炮而拖延了更长的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炮兵部队在四野的基础上得以成立,培养了大量的炮兵人才。朱瑞无疑为中国炮兵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被誉为解放军炮兵的奠基人,毫无疑问,他是当之无愧的炮兵之父。 如果根据朱瑞过去的职务和贡献来授予他军衔,或许很难下定论。有人认为,朱瑞应该获得元帅军衔,因为他为解放军炮兵建设做出的贡献与罗荣桓相当,而且他的资历也同样深厚。然而,元帅这一军衔通常授予负责大规模指挥的战区领导,朱瑞的职务并没有涉及这些。 如果授予他大将军衔的可能性则较大,因为朱瑞无论在资历、职务还是贡献上,都堪称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他最终获得大将军衔,那么解放军的大将人数或许会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