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后悔过吗?
当李斯和他的小儿子因“谋反”之罪被押赴刑场时,街巷的每一处景象都让他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他的目光落在熟悉的地方,仿佛还能看到当年自己与儿子并肩打猎的身影,那条忠实的老黄狗兴奋地跟在他们身后,时而跃起,时而奔跑,欢快而无忧。此刻,李斯清晰地意识到,那些最寻常却最温暖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他哽咽地对儿子说,他多么渴望还能再牵着那条老黄狗,出去打一次猎。那一刻,他的悔意彻底倾泻而出。
一、沙丘之变时,赵高如何说服李斯?
秦始皇病逝后,遗诏本该立扶苏为太子,但赵高却别有图谋。他先游说胡亥篡改遗诏,随后又必须拉拢李斯。因为若没有丞相李斯的参与,这场阴谋绝不可能顺利实施。起初,李斯极力反对,甚至斥责赵高此言乃“亡国之语”。然而,赵高惯于揣摩人心,他没有与李斯谈忠义与大义,而是专注于利益与安危的算计。
赵高拿蒙恬作比较:论威望、论才能,论与扶苏的亲密程度,李斯远不及蒙恬。若扶苏继位,蒙恬极有可能取代李斯为丞相。李斯心中本就有些担忧,听到这些不免动摇。赵高又强调,历代丞相一旦被罢免,几乎都难以善终,而胡亥仁厚老实,不逊于扶苏。他甚至搬出大道理,说圣人能顺势而为,识时务而动。赵高一次次的“规劝”,让李斯在心底的犹疑与私心逐渐放大,终于点头同意。
二、李斯与扶苏、蒙恬的关系
史书并未记载李斯与扶苏、蒙恬存在明显矛盾。相反,李斯的女儿还是扶苏的妻子,这层亲情本应让双方关系更近。然而,从结果来看,这段亲缘并未能让李斯对扶苏坚定支持。赵高正是利用了李斯的心理弱点,将扶苏继位后的前景描绘得险象环生,夸大了李斯可能失势的风险。
事实上,扶苏性格仁厚,反对暴虐之政。他若登基,极可能推行更为宽和的政策,对老臣李斯未必苛待。李斯在秦国政坛任职数十年,能力与忠诚都得到认可,不至于立刻被废去相位。只是李斯被赵高的恐吓蒙蔽,误以为扶苏一旦掌权,自己便会被打压乃至除掉。
三、李斯错在识人不清
真正与扶苏、蒙恬不合的人,其实是赵高。赵高看似关切李斯前途,实则全为私利。他步步诱导,利用李斯的犹疑与担忧,将他牢牢绑在胡亥一边。李斯对赵高的恶意缺乏清醒认识,甚至在后来赵高几乎掌控胡亥的情况下,依旧轻信其言。一次次上书劝谏,最终却被赵高截下,反被诬陷为谋反。李斯天真地以为真相能打动胡亥,却未想到自己早已困在赵高的罗网之中。
四、如果李斯当初更坚定
若当初李斯能够看穿赵高的阴谋,坚持扶苏继位,那么秦朝或许不会如此迅速灭亡。扶苏为人温和,政策上定会有所缓解,百姓不至于迅速揭竿而起。再加上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秦的军事力量本可继续维持强盛。哪怕农民起义发生,也极可能被更快平息。那样的话,李斯的命运、扶苏的命运、蒙恬的命运,乃至整个秦帝国的走向,都将彻底改写。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李斯并非毫无坚定,他是在赵高劝说五六次之后才勉强同意。但问题在于,他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他错判了扶苏的仁厚,错估了赵高的险恶,也高估了胡亥会带给自己的安稳前程。出于一丝私心,他最终妥协,结果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让整个大秦江山走向衰亡。
李斯的悔意,直到刑场之路上才彻底显现,但那时一切都已无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