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集团的崛起时间最晚。当曹操已经基本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时,刘备还只是一个新野县令,地位与实力都远不能相比。直到诸葛亮出山,刘备才真正找到了转机。在他的谋划下,刘备成功与东吴结盟,随后先后夺取荆州、益州、汉中等关键地区,蜀汉的实力迅速膨胀,拥有数百万人口与稳固的战略根据地。
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远大理想,刘备在曹操形势相对被动之际,命令关羽发动北伐。关羽确实不负所托,他率领荆州兵马一路北上,将战线推进到新野以北,直接威胁到曹操的核心腹地。这段时期,也是蜀汉国力的巅峰。然而,由于关羽过于自负和轻敌,最终导致荆州失陷,粮道被切断,他本人也在混乱中被杀。自此,蜀汉的国力急转直下。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荆州之失的最大责任在关羽身上。假若当年镇守荆州的人换作赵云,蜀汉或许能延续强盛。
赵云若守荆州,会更重视与东吴的关系。
起初,刘备是让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共同驻守荆州。后来因益州战事紧张,他调走了张飞、诸葛亮与赵云,留下关羽独守荆州。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关羽必须与东吴修好,携手抵御曹操。然而,关羽一向目中无人,自信单凭自身武力就能击败曹操,根本没把东吴放在眼里。偏偏东吴本就对蜀汉的扩张心怀忌惮,孙权更是担心关羽会随时南下,于是派使者提亲,以结秦晋之好。但关羽不仅拒绝,还言辞羞辱孙权。孙权因此认定关羽必将攻吴,遂暗中与曹操联络,形成合击之势。最后曹操正面牵制,东吴趁机偷袭荆州,断绝关羽粮道,两方合力将其围杀。
若换赵云守荆州,局面大不相同。赵云性格沉稳,处事谨慎,且尊重诸葛亮的谋划,他必然会执行“联吴抗曹”的方针。他与东吴本无直接矛盾,也不似关羽那般傲慢,因此完全有可能维持蜀吴联盟。更何况,赵云早年曾随刘备赴东吴迎亲,亲眼见识过东吴的水军与军舰规模,他深知东吴不可轻视。在荆州兵力有限的情况下,他不会轻易树敌,从而避免了后来荆州的惨败。
赵云守荆州,还能更好地牵制曹魏。
在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命关羽发动北伐。关羽率三万荆州兵北上攻打襄阳,而襄阳守军同样有三万。曹操担忧局势,紧急派遣于禁、庞德率军增援。关羽运气与实力并存,利用大水困杀于禁部三万人,几乎拿下樊城,这在战术上是一次辉煌的胜利。但从战略层面看,却偏离了刘备的初衷。刘备的真正意图并非彻底歼灭,而是通过牵制曹操的兵力,为他在西凉、陇西的扩张创造机会。
如果赵云镇守荆州,他会更清楚战略重点。他不会像关羽一样急于立功,而是按刘备与诸葛亮的计划,稳健地牵制曹操,不让其轻易调兵支援。这种“缠而不打”的策略能最大限度保存兵力,也能让刘备腾出手来指挥马超攻取西凉。马超在西凉威望极高,被当地羌人尊为“神威天将军”,一旦西凉、陇西纳入蜀汉版图,蜀汉的综合实力将有质的提升。
隆中对的宏大战略或许能实现。
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蜀汉的根基在荆州与益州。若再得陇西、西凉,便能依托丰富的马匹资源,组建精锐骑兵,休养生息,静待时机。一旦天下有变,刘备可亲率大军由汉中出兵关中,直取长安。而另一支军队则从荆州北上,目标是洛阳、许昌,与刘备形成东西呼应之势。若能突破任一方向,便能全面进攻中原。凭借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和声望,他将得到百姓广泛支持,从而实现复兴大业。
事实上,历史上的关羽北伐时,曹操已被东吴死死牵制,粮草紧张。若蜀吴联盟不破,东吴继续攻击淮南,刘备同时拿下西凉,曹操的势力范围就会被大幅压缩,只剩兖州和河北。那时的格局将是蜀汉占据豫州以西,孙吴占据豫州以东,曹操再无翻盘可能。
小结:历史因关羽而改写。
历史是环环相扣的连锁反应。关羽因傲慢失荆州,不仅断送了蜀汉的国运,也让本已被逼到绝境的曹魏转危为安,最终逆转局势并统一三国。假若赵云守荆州,历史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由此可见,战略部署不仅要看执行者的能力,还要考虑其性格、处事方式是否契合任务。刘备在这一点上看走了眼,将荆州交给了不合适的人,蜀汉因此失去了最佳的发展契机。换作赵云,三国的格局或许会被彻底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