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这个在20世纪曾长期坚持中立的北欧国家,如今因为宣布申请加入北约而再次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要问,芬兰的历史究竟如何?它与俄罗斯之间又为何有着复杂而深远的恩怨?
和大多数北欧民族一样,芬兰人与古代北欧的维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早期,他们的社会形态相对更为原始,生活方式也显得粗犷。13世纪,已皈依天主教并崛起为强国的瑞典发动北方十字军东征,将芬兰地区纳入统治版图。从此,芬兰人逐渐接受天主教,成为瑞典王国的一部分。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芬兰人缺乏独立的民族国家意识,他们更多地是被动地处于瑞典的统治之下。
18世纪初,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为获得出海口,不惜与瑞典展开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最终,瑞典战败,被迫将大片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割让给俄罗斯。1809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再次击败瑞典,迫使其交出芬兰地区,芬兰就此成为沙俄的附属地,被设立为“芬兰大公国”。在沙俄广袤的疆域中,芬兰享有较为宽松的自治权,甚至保留了自己的法律与货币,这种统治方式与传统的殖民模式有所不同,更像是半独立的藩属。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罗斯陷入绝境,国内爆发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沙皇政权彻底崩溃。随着帝国解体,许多被征服民族纷纷宣布独立,芬兰也趁势建国。然而,芬兰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左翼力量希望效仿苏俄建立苏维埃政权并实现统一,右翼则力图维持独立。最终爆发内战,白军击败红军,芬兰在血腥冲突中保住了独立地位。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重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后,将目光转向芬兰。1939年冬季战争爆发,苏联尽管兵力压倒性优势,却因芬兰军民顽强抵抗而付出惨重代价。芬兰狙击手西蒙·海耶的传奇战绩更是成为战争象征。虽然苏联最终取得胜利,但只能逼迫芬兰割让部分领土,并未完全掌控芬兰。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时,芬兰出于复仇心理加入德方阵营,发动所谓的“继续战争”。不过,芬兰在收复失地后选择收手,避免与苏联全面开战。二战结束后,芬兰通过割地与赔偿维持独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立政策。
冷战时期,芬兰夹在苏联与西方之间,既维持与苏联的密切关系,又借中立身份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赫尔辛基因此被视作重要的外交舞台。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芬兰终于摆脱了巨大的安全压力,并在1995年加入欧盟,逐步融入西方体系,但仍坚持不加入北约,以避免刺激俄罗斯。
然而,近些年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尤其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芬兰与瑞典同时放弃了数十年的中立政策,选择申请加入北约。这一举动不仅会直接削弱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战略空间,也将使北约与俄罗斯的对峙更加尖锐。土耳其的否决让局势暂时存在变数,但美国则显得信心十足。未来芬兰能否最终跨入北约大门,仍有待观察,而这无疑将深刻影响欧洲的安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