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被神化的诸葛亮与历史评价的变迁
《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将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近乎神话般的人物,但恰恰是这种过度的神化,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毁\"了这位历史人物。鲁迅先生那句\"智多近乎于妖\"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使得演义中那个羽扇纶巾、风度翩翩的诸葛孔明,在读者心中变成了一个脱离现实的\"妖人\"形象。然而,我们真的能责怪罗贯中吗?纵观中国历史,这种将杰出人物神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辅佐周朝八百年的姜子牙如此,助汉室延续四百年的张良亦是如此,诸葛亮又怎能例外?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贬低诸葛亮的声音,究其根源,并非完全因为其被神化,而是与曹操、司马懿的历史评价不断攀升有关。在历史评价的天平上,要抬高曹操和司马懿,就不可避免地要相对贬低刘备和诸葛亮。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历史认知的多元性,只要不走向非此即彼的极端,本也无可厚非。基于此,让我们回归《三国演义》文本,探讨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在演义中近乎全知全能的诸葛亮,为何在火烧上方谷的关键时刻,竟未能预见到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导致功败垂成,让司马懿父子得以逃脱?
二、火烧上方谷:天意难违的经典战例
火烧上方谷这一经典战役,发生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期间。当时司马懿在多次交锋中已对诸葛亮心生畏惧,采取了坚壁清野的\"龟壳战术\",任凭蜀军如何叫阵挑衅,始终坚守不出。这一策略让诸葛亮陷入困境——作为进攻方,蜀军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粮草补给。蜀道艰险,\"难于上青天\"的运输线使得持久战对蜀军极为不利。即便诸葛亮创造了\"木牛流马\"这样的运输工具,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战略困境。
《三国演义》对此有精彩描写:木牛流马并非什么神奇发明,而是诸葛亮设下的诱饵。他故意让魏军截获这些运输工具,同时被俘的蜀军士兵按照事先安排的口供说道:\"孔明只料都督坚守不出,尽命我等四散屯田,以为久计。不想却被擒获。\"经过多次类似事件,司马懿终于按捺不住,认为时机已到,决定效仿当年曹操火烧乌巢的战术,突袭蜀军在上方谷的粮草储备。
当司马懿率军前来时,与魏延狭路相逢。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谨慎的司马懿竟亲自上阵与魏延单挑。原文记载:\"(魏)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懿随后赶来......\"这里就产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既然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目的就是要除掉司马懿,为何魏延不在单挑时直接击杀司马懿,而要诈败诱敌?
分析其原因,首先,即便神机妙算如诸葛亮,恐怕也料不到司马懿会亲自上阵单挑,因此给魏延的命令只是诱敌深入。其次,有马谡失街亭被斩的前车之鉴,魏延不敢擅自更改军令。再者,在《三国演义》的早期版本中,诸葛亮本就打算连魏延一并烧死,后来经过修改才形成现在的版本,这也解释了为何\"司马懿单挑魏延\"这段情节如此不合常理。
最终,司马懿果然中计深入上方谷,诸葛亮立即实施火攻之计。就在司马懿父子即将葬身火海之际,\"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面对这天意弄人,诸葛亮只能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场战役不仅留下了千古遗憾,更引发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何算无遗策的诸葛亮,竟未能预见到这场及时雨?
三、天机难测:解析诸葛亮失算的深层原因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预见上方谷的大雨,笔者认为有三个关键原因,其中最后一个最具说服力。
首先,再高明的谋略也无法违背天意。在《三国演义》的设定中,何为天机?就是历史的必然走向。诸葛亮多次通过观星象预知他人生死:见将星坠落便知周瑜去世;再次观星即断言庞统遇险;关羽之死亦是如此推知;甚至赵云去世时,诸葛亮见\"风折松柏\"便掐指算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诸葛亮算中命运的人物,都是臣子身份。而当曹操、刘备这些帝王去世时,诸葛亮却未能预见,因为\"天子\"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司马懿父子后来都成为帝王(司马懿被追尊为晋宣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也被追尊为帝),因此诸葛亮无法预见上方谷之变,实属天意使然。
其次,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必然结果。诸葛亮一生善用火攻,但细究其用火历史,在火烧上方谷之前,最后一次火攻是在南征时火烧藤甲兵。当时他就意识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可见诸葛亮已对过度使用火攻产生道德焦虑。因此\"火烧上方谷\"注定难以成功,正如他六出祁山一样,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最终只能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诸葛亮失去了对天命的敬畏之心。对比火烧赤壁和火烧上方谷两次关键战役,前者诸葛亮为借东风,建造了高达九尺的三层七星坛,安排一百二十人执旗幡围绕,自己更是\"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仪式庄重;而后者仅用一面七星旗指引魏延撤退,足见其虔诚之心已大不如前。这既可能是因为年事已高、时间紧迫,也反映出他对此次战役的准备不足。正如后人质疑:即便天降大雨,为何不准备弓箭手作为备用方案?这恰恰说明诸葛亮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火攻上,缺乏应急预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分析仅针对《三国演义》的文学描写,因为\"火烧上方谷\"这一情节在正史中并无记载,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这一虚构情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更引发读者对命运、天意与人为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