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担任东郡太守,此时东郡的陈宫前来投奔,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协助曹操成为了兖州牧,这是历史上的记载。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两人相识的时间被提前到了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即曹操刺杀董卓后逃亡期间,作者罗贯中将两人的结识时间拉得更早了。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因为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并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这让本打算辅佐他的陈宫产生了不满,因此决定离开曹操。两人再见时,已经是敌人了。 然而,历史上,陈宫和曹操分道扬镳的时间是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当时,曹操因徐州刺史陶谦的部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愤然起兵讨伐,并将夏侯惇、荀彧、程昱、陈宫等人留守兖州。 然而,陈宫在背后背叛了曹操,他说服了陈留太守张邈等人迎吕布入兖州,将曹操的地盘交给了吕布。这一背叛让曹操陷入了困境,兖州失去了90%的领土,要不是夏侯惇、荀彧、程昱等人守住了鄄城、范、东阿三座县城,保住了曹操的家人,曹操和他的部队几乎连栖身之地都没有。 曹操除了失去地盘,心情也受到了重创。与吕布争夺兖州的初战失利后,曹操一度想投靠袁绍。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后来的魏武帝也许就不会有了。幸亏程昱劝阻了他,《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 可见,陈宫的背叛和兖州的丧失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曹操对陈宫的恨意是显而易见的。 四年后,曹操重新崛起,击败了占据徐州的吕布,并俘虏了陈宫。史书上记载,曹操表现出不忍心杀陈宫的态度,因陈宫的母亲和妻女没有人照顾,曹操劝说陈宫活着尽孝。但陈宫已下定决心,曹操无奈之下才杀掉了他。 陈宫慨然赴死时,太祖泣而送之,显然曹操内心并不愿意杀他。 在《三国演义》中,这段曹操与陈宫诀别的对话被忠实再现,电视剧版也呈现了这一幕,许多三国迷为陈宫这位顶级谋士的命运感到惋惜,同时也感慨曹操和陈宫之间的深厚友情。 然而,实际上曹操真的不忍杀陈宫吗?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可能只是装作不舍罢了,因为从两点可以看出曹操为什么必须杀掉陈宫。 首先,陈宫当初背叛的伤害太深,曹操需要给自己的部下一个交代。陈宫的背叛导致曹操的军事计划失败,差点让曹操一蹶不振,甚至有想要投靠袁绍的念头。从曹操当时的处境可以看出,背叛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命运,也给整个曹操集团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如果曹操原谅了陈宫,那些跟随他多年的部下会怎么想?一个背叛者能轻易回归吗?这显然会影响士气和忠诚。 其次,曹操需要给亲信夏侯惇一个交代。夏侯惇是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大家都知道他是独目将军,而他失去一只眼睛正是因为陈宫的背叛。当时,在反击吕布的战争中,夏侯惇在战场上被流矢射伤了左眼。失去的这一只眼睛,对于夏侯惇来说,意义重大。根据《三国志·夏侯惇传》中的记载,夏侯惇对自己的失明极其在乎,以至于常常愤怒地将镜子摔在地上。这种深深的个人仇恨,很难想象夏侯惇会不记恨陈宫。作为曹操集团的核心人物,夏侯惇的地位不可小觑。从曹操亲自出征徐州时,将夏侯惇留在兖州守卫老巢和家人这一点便可看出。夏侯惇在集团中的地位仅次于曹操。因此,曹操俘虏陈宫后,必须要给夏侯惇一个交代,向他证明背叛者的下场。 综上所述,即便曹操曾欣赏陈宫的才华,甚至两人有私人交情,但从政治角度和军事战略角度出发,曹操必须杀掉陈宫。给部下一个交代,是每个合格领导者必做的事。一个背叛集团、造成巨大损失的人,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势必会鼓励更多潜在的背叛者,这是极其不明智的。 因此,陈宫注定要死,而曹操注定会亲手杀掉他。史书中曹操所展现出的不舍,不过是他为了保全自己领导者形象的一种装样子行为,装给部下看的,以显示自己依然是一个重情重义的领导者。 读者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