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秦国东征迎来历史性转折,随着赵国这座最后的堡垒轰然倒塌,秦王嬴政终于拔除了心头大患。令人玩味的是,这场灭赵之战竟以极小的军事代价取得完胜,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赵国宰相郭开的\"杰出贡献\"。这位赵国的肱股之臣,却成了秦国统一大业的关键推手。
郭开凭借侍奉赵悼襄王赵偃的家宰身份跻身相位,走的是一条攀附权贵的捷径。虽然深得主子宠信,但其上位手段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德不配位的他自然遭人鄙夷,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唯有战功赫赫的将军们不买他的账,其中以廉颇与李牧最为刚直。那个流传千古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正是出自郭开的精心设计。更令人扼腕的是,一代名将李牧也因他的构陷被赵王迁从前线召回处死。赵国接连折损两位柱石之将,军事实力大损,再无人能抵挡王翦的铁骑,终致国破家亡。
赵国军队素以胡服骑射闻名天下,边关铁骑更是战功彪炳。即便邯郸被围困数月,赵军将士仍斗志昂扬,誓死守卫都城。若非郭开暗中与王翦勾结,里应外合打开城门,秦军即便取胜也必将付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重代价。这场本该惨烈的攻城战,因郭开的叛变而变成了一边倒的碾压。
抛开历史是非功过,郭开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战国这个群雄逐鹿的乱世,权力始终掌握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出身寒微的郭开能官至宰相,已是个人的巅峰。无论是为秦国充当内应,还是陷害赵国忠良,都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权位。在他眼中,有奶便是娘,天下归属无关紧要,只要能继续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他曾直言:\"廉颇对赵国是功臣,对我却是敌人。\"当赵王派他入秦绑架赵太后时,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他彻底看透了君王的无情。同时,他也敏锐地察觉到秦王一统天下已是大势所趋,投靠强秦不过是顺势而为。
郭开能在赵国两代君王手下都得宠信,足见其非凡的处世之道,尤其擅长揣摩人心。对上,他安排赵偃乘坐自己的车驾前往烟花之地纵情声色;对下,他直接抛出一袋袋真金白银,手段实际而有效。在截杀李牧的行动中,一介文臣的郭开展现出惊人的胆识与谋略。深入敌国绑架太后的行动虽功败垂成,却充分证明了他的能力,这也正是他能入秦王法眼,被重用的重要原因。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赵国灭亡后,叛臣郭开不仅成功投诚,还受到秦王礼遇,获封上卿。此时的秦国已傲视群雄,其他诸侯国不过是囊中之物。秦国的上卿之位,其尊贵程度甚至超过赵国的丞相,郭开完成了令人瞠目的华丽转身。
本可安享晚年的郭开,因在秦国并无实权,无法继续敛财,便返回赵国取回私藏的钱财。不料途中遭遇盗贼劫杀,至今无人知晓这些盗贼是秦王所派,还是赵国残兵,亦或是赵国王室余孽。一生贪财的郭开,最终因钱财丧命;在秦赵之间左右逢源的能臣,竟在阴沟里翻船。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历史的吊诡之处,在这位传奇人物的结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